孕期尿频原因何在?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1/4/27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怀孕后,一天天长大的胎宝宝带给孕妈咪无限的欣喜和期待。伴随着这份愉悦的心情,孕妈咪的身体状况也在一天天地发生变化。据调查,在怀孕初期可能有近一半的孕妇有尿频现象,但是到了孕晚期,有将近80%的孕妇在受着尿频的困扰,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么孕妇尿频到底是何原因?能否避免?又有何应对方法呢?看完以下内容,你的心理就会有答案。

  孕妇为何要“面对”尿频?

  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于怀孕后孕妇体内的血液大量增加所引起的,这导致了大量额外的液体通过肾的“加工”后,进入你的膀胱,怀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也会对你的膀胱造成挤压。

  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在夜间需要更频繁地起床跑厕所,夜间尿频的现象很明显。这是因为当你躺下时,白天滞留在腿和脚部的液体回流到你的血液里,最终进入你的膀胱。

  一些怀孕书籍都认为,孕中期随着子宫长出骨盆,孕妇尿频会减轻,但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孕中期,孕妇尿频并不会减轻。

  一项研究测量孕妇排尿频率和尿量发现,随着孕期的进展,准妈妈的排尿频率和尿量都在增加,没有在孕中期出现减轻的迹象。

  但你不要因怀孕尿频而感到情绪低落。在孕中期,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会让你感觉好起来,所以,觉得总是去厕所,有尿频现象也不再那么烦人。

  孕妇尿频怎么办?

  你可以减少喝含有轻微利尿作用的饮料,比如咖啡、茶和酒(当然,怀孕期间你本来就不应该喝酒)。

  另一条对孕妇尿频的建议是,你排尿时身体要向前倾,这能帮助你彻底排空膀胱。

  你可以在白天多喝点水,而在睡前几小时内少喝水来减少夜间尿频的情况。但这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个妈妈这样描述说:“宝宝出生后,会经常在夜间吵醒你。现在夜间尿频,是自然训练你为宝宝出生后做好准备的一种残酷方法。”

  如果你在排尿时感到疼痛或有烧灼感,或者尽管有强烈的想排尿的感觉,但每次只能尿出几滴,那你就应该去医院就诊了。这可能是尿路感染(UTI)的征兆。尿路感染是一种在孕妇中十分常见的细菌感染,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导致肾炎或早产,或两者都有可能发生。

  孕妇尿频憋尿会不会导致尿失禁?

  许多孕妇都会出现所谓的“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指孕妇在咳嗽、笑、打喷嚏、提重物或慢跑等某些运动时排出一些尿液,这在孕晚期或产后会经常出现。不让自己的膀胱涨得太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不要忽略自己想去厕所的感觉。

  做骨盆底肌肉收缩运动可以增强骨盆底的肌肉力量,从而减轻压力性尿失禁。准妈妈最好在刚怀孕时,就开始骨盆底肌肉运动,产后也应该继续进行。事实上,你应该终身都坚持做骨盆底肌肉运动。

  最后,记住在开始锻炼之前,要排空膀胱。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垫上护垫接住遗漏的尿液,你可以把干净的护垫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里。

  孕妇尿频什么时候会得到缓解?

  宝宝出生后,很快尿频就会得到缓解。但在产后的头几天内,尿频现象会依然存在,你小便的频率和尿量会比怀孕时还高。这是因为你的身体要排出怀孕期间体内滞留的额外液体。几天后,你的小便频率就应该恢复到怀孕前的正常状态,不像以前那么尿频了。

  孕中期尿频对胎儿有影响吗?

  进入孕五月后的准妈妈可能会出现总是频繁去卫生间的情况,尽管有时候故意少喝水也总是有去卫生间的感觉。频繁的坐蹲运动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吗

  怀孕后,女性体内的血液大量增加,致了大量额外的液体通过肾的“加工”后,进入膀胱,从而出现尿频;而且,怀孕后逐渐膨胀的子宫压迫了膀胱,尿频的现象自然就会出现。

  随着孕期的进展,准妈妈的排尿频率和尿量都在增加,孕妇不要因此而感到情绪低落。

  尿频是怀孕的正常现象,这种尿频不伴有尿急和尿痛,尿液检查也物异常发现,不需治疗。但是在妊娠期多种原因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也可出现尿频,并常伴有尿急和尿痛,尿液检查异常,就需要立即就医。

  所以,怀孕后如果仅仅是尿频现象,那么不要担心,胎儿也不会有什么异常。但是要注意在这段期间防治泌尿系统感染,特别应注意减轻子宫对输尿管的机械压迫,减轻其扩张和尿液的淤滞。

  休息时要注意采取侧卧位,避免仰卧位。侧卧可减轻子宫对于输尿管的压迫,防治肾盂、输尿管积存尿液而感染。同时要注意清洁卫生,经常淋浴或清洗外阴,防止局部病菌的滋生。

  专家提醒:宝宝出生后,尿频很快就会得到缓解。但在产后的头几天内,女性小便的频率和尿量会比怀孕时还高,这是因为身体要排出怀孕期间体内滞留的额外液体。几天后,女性小便的频率就可以恢复到怀孕前的正常状态了。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10427/363992.html

责任编辑:易美华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