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影响高龄产妇生双胞胎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1/9/7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鲁尼、茱莉亚·罗伯茨、安吉丽娜·朱莉、梁洛施……国内外的名人为什么都容易生双胞胎?事实上,不光是越来越多的明星生下双胞胎,普通妈妈拥有双胞胎宝宝的概率也在增加。究其原因,高龄产妇的出现、促排卵药物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都有可能提高了双胞胎的概率。

  促排卵药≠生子药

  促排卵药物导致的怀孕中双胞胎出生率高达15%,但这类药物不一定能保证怀孕,并可能产生副作用,且费用不菲。

  既然依靠高龄优势生双胞胎不一定靠谱,那些明星妈妈真的是自然怀孕生下宝宝么?她们是否采用了促排卵药物或辅助生殖技术?这些疑问的真实答案恐怕只能依靠媒体敏锐的情报搜集能力来提供。这里我们只八卦一下这些药物或技术与生双胞胎的关系。

  先说说促排卵药物。目前使用的促排卵药物主要有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溴隐亭,前三者通过调节体内排卵相关的激素水平促进排卵,后者适用于因高催乳素血症无排卵的女性。

  其中克罗米芬价格相对低廉、口服方便,促排卵有效率可达80%,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促排卵药物,适用于大脑性激素调节中枢正常的不孕患者。

  有人说,促排卵药物可以促使卵巢多排卵,从而增加怀上双胞胎的可能。这确实有道理。不过这种情况多见于注射促性腺激素,这类促排卵药模拟大脑高级中枢向卵巢传达指令,排卵率可达90%以上,每周期的怀孕率约为15%(注:排卵不等于怀孕)。

  最令人关注的是,这类药物造成多胎妊娠的机会也很大,据统计,此类药物导致的怀孕中双胞胎出生率高达15%,三胎甚至多胎妊娠的机会也有3%。

  看到这里,想生双胞胎的妈妈们是不是会很兴奋地想,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生子妙方?打住,应该明确的是,促排卵药物是医学上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帮助因排卵障碍而不孕的女性获得做妈妈的机会,绝不是想吃就吃的。

  促性腺激素这类药有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导致卵巢增大、腹痛和腹腔积液,避免这些副作用,需要专业医学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进行仔细监测。在服用这类药物之前,也需要医生对你的实际情况、激素水平、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症下药,把它单纯作为生双胞胎的灵药只会有害无益。

  另外,促排卵药物的费用不菲。网络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最物美价廉的克罗米芬每个周期的花费也在100-1200美元不等(包括用于监测服药周期所使用的B超、血液检查等产生的开销),注射用促性腺激素的费用更是高达1500-6000美元。

  而且促排卵药物只能促进排卵,却不一定能保证怀孕,这意味着在成功怀孕之前可能会经历多个周期的治疗,费用累积下来绝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此,也难怪大家会倾向于认为不差钱的明星妈妈们使用过促排卵药物了。

  辅助生殖技术的风险

  有些夫妻会要求医生向子宫内植入多个胚胎,保证一次成功,从而可能导致多胎。这对孕妇的身体将是很大挑战。

  再来说说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他衍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用人工方法做红娘,帮助卵子和精子约会、结合,并稳妥地在子宫内定居。

  这些技术给众多家庭带去了孩子欢乐的笑声,也逐渐提升了双胞胎的出生率。过去十几年间,已经有无数研究证实了双胞胎出生率增高与辅助生殖技术运用之间的相关性。

  虽然这一相关性的存在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其中某些人为作用已经被认识到。单说体外授精技术,就是分别获得双亲的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授精并培育成胚胎,再植入母亲体内。

  为了保证成功率,通常每次会多培育一些胚胎,父母可以选择将其中一部分胚胎冷冻保存起来,第一次怀孕失败后,取出冷冻的胚胎再次植入。有些求子心切的夫妻会要求医生向子宫内植入多个胚胎,保证一次成功,这就可能发生双胎或者多胎怀孕。

  虽然美国生殖医学会在2008年颁布指南,推荐生殖医生对35岁以下女性每次仅植入一个胚胎,最多不超过两个,但指南毕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许多夫妻为怀上孩子不惜一掷千金,在患者强烈要求和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许多生殖医生会同意多植入一些胚胎。

  这可能导致非常夸张的结果。纽约时报2009年曾报道过一篇新闻,一名生殖大夫向一个33岁女性子宫内植入了6枚胚胎,其中两枚还继续一分为二,结果这个女性生下了八胞胎!是不是很震撼!

  其实,别说八胞胎,即使只怀上双胞胎,对妈妈的身体也是很大挑战,她需要承受正常两倍的负担。多胎怀孕的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孕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的几率升高,宝宝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增加,生下来可能还得住新生儿监护室。

  所以,别看大明星们抱着双胞胎宝宝在镜头前风光无限,她们在孕期也可能经历了这样的苦难。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辅助生殖技术牵涉到诸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选择运用时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10907/389229.html

责任编辑:小林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