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剖腹产的真实经历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1/10/18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我的第一次剖腹产是计划剖腹产,其原因与个人的疾病史有关,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二次计划剖腹产之前,我还多方征询了一下这次是否可以自己生的问题,结果医生很明确的告诉我:因为第一次剖腹产的指征(理由)继续存在,所以这一次仍然需要

  豆豆妈是一位现代都市白领,她跟我们说起他的二次剖腹产经历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豆豆妈说:我的第一次剖腹产是计划剖腹产,其原因与个人的疾病史有关,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二次计划剖腹产之前,我还多方征询了一下这次是否可以自己生的问题,结果医生很明确的告诉我:因为第一次剖腹产的指征(理由)继续存在,所以这一次仍然需要剖。另外,我还考虑到之前的伤口在自然产的剧烈宫缩时有破裂的危险,有些担心,因此没再犹豫就又选择了剖腹产。

  我的孕期检查和第一次的程序基本都差不多,只是在建卡的时候要记得让医生记录好你第一次生产的时间和剖腹产史,这样在每一次产检时,检查大夫都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对你额外加以关注。我记得进入孕晚期后,医生为我的B超检查多安排了一项检查项目,就是看一看我上次剖腹产留下的刀口瘢痕情况。结果发现我的瘢痕情况不好,比正常的要薄一些(数值为0.42,据说正常都在0.5以上),后来证明,这一检查的确非常必要。

  我是差一天满39周做的剖腹产。我的第二次剖腹产是在第一次剖腹产的将近五年之后,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生产经历,而且是在同一家医院,所以尽管事隔多年,仍然对一切环节都有大致的印象。从一开始的皮试、备皮、插尿管,到进手术室后的脊柱麻醉、上氧气罩、麻醉测试等,都有心理准备。不过这一次的麻醉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我上次做的麻醉处脊柱内有粘连,虽然没有影响这次的麻醉效果,但是手术后就无法戴“镇痛泵”了,导致手术后疼痛感比上次明显增加;二是因为有了第一次手术的经历,我对麻醉药有了抗药性,因此第二次麻醉药一开始对我没什么效果,多加两次药以后才渐渐被“麻翻”,所以提醒做过剖腹产或其他手术的妈妈,在第二次手术时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对麻醉药有了一些“抗体”,并特别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感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告知你的麻醉师,麻醉师会根据你的情况为你进一步加药量和进行测试。 》》  震撼!麻醉医生解说剖宫产

  很多人都很好奇第二次剖的地方是在第一次的刀口上还是另开一个口,以前我也很困惑,还特意问过别的妈妈,知道还是在原先的刀口上。后来仔细想一下,在同一个刀口上一是美观,二是可将对皮肤的损伤降到最小。

  需要特别说明的重要一环是,医生在为我打开腹腔后,发现我的子宫上原先的疤痕已经被撑开数厘米宽,中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连着,薄到可以看到宝宝的小手在里面动。医生说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因为中间只剩一层薄膜,这层膜不流过血液也没有组织,是一层死皮,随时有破裂危险。后来,医生为我切去了子宫上这部分死皮,把有组织和露出新肉的部分连接缝合,这样刀口部分才能够重新愈合。在这一点上,各人体质不同吧,因为医生说这与隔几年剖第二次的关系不大,这也是在孕期需要通过B超检查瘢痕情况的原因所在。

  后来我记起在孕晚期有时候宝宝动得比较厉害时,我的子宫靠近开腹的刀口处确有微微疼痛的感觉,不过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应该是牵扯这层薄薄的皮带来的感觉。因此还是提醒剖腹产后二次怀孕的妈妈,在怀孕时密切留意自己身体的情况,密切注意胎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对劲,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出手术室之后大概的流程都差不多了。护士多半会为你按压腹部以尽可能多的排出子宫内的血(比较疼),平躺6小时之内禁水,然后是吃流食,等待排气(放屁)后就可以开始吃干的了。24小时之内拔尿管,下地走动(尽可能多活动)。接下来的几天护士会为你输液消炎,通常剖腹产的住院时间约为四天左右,我的医生则要求我住满了七天才出院。一是因为我是二次剖,二主要是因为我的子宫上瘢痕比较严重。

  另外,对剖腹产的妈妈来说,躺着喂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喂第一个孩子时觉得这样喂很别扭,也不习惯,就没有这样做;生第二个之后在护士的帮助下一次尝试成功,就不愿意再改了——因为真的很方便嘛,宝宝吃奶的时候,你自己还可以睡一觉,两不耽误。如果你一开始没有尝试成功,可以多试几次,一旦成功之后,你会发觉这对你来说是很值得的。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准备做剖腹产之前,把第一个孩子安排好。因为你将有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照顾不到他(她),除了考虑到他的日常生活照料之外,还要考虑到他的心理需求。让他知道妈妈这几天不在是去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另外在出院以后,除了照顾好新生宝宝,还要对大孩子特别加以关注,不要让他感觉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妈妈就不关心自己了。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11018/418151.html

责任编辑:易美华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