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抚触促进婴儿健康生长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12/10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抚触,通过肌肤接触能够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婴幼儿来说,语言的不通使得抚触这种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怎么抚触婴儿,才能让他与父母进行沟通,获得安全感呢?

  常见的问题

  1.宝宝哭闹的正厉害,抚触能让他平静吗?

  先让宝宝哭闹停下来,找到原因并解决后,待宝宝情绪稳定后再做。

  2.宝宝老是睡不好,抚触有用吗?

  当你的宝宝哭闹不安,不愿入睡时,一般你可能会采取摇摆的方式。但你是否发现,当停止摇摆时,处于昏昏欲睡中的婴儿会醒来,而哭闹的情况均有增加的趋势。一项 婴儿抚触

  研究显示:如果你保持在宝宝睡前对他(她)们进行抚触的话,宝宝就较容易安然入睡,较少哭闹了。

  3.抚触对宝宝智力发展有用吗?

  在对成人持续五周每周两次每次十五分钟的抚触实验中,接受抚触的人数学运算的能力增强,错误减半,速度加倍,在其他婴儿和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抚触有增强反应灵活的情形。

  4.是否使用"天然"的产品,而非矿物油

  事实上矿物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产品,而菜油、豆油虽然同是天然油类,但却并非理想的婴儿润肤品。 菜油:菜油中通常会掺杂一些其它成分,会对婴儿的皮肤造成伤害。绝大多数的菜油都被认为不够纯净,因此不能用于婴儿。 豆油:从花生、杏仁里提取的油,都有令人愉悦的芳香,但也可能会引起婴儿皮肤的过敏。

  5.抚触是一定要抹婴儿油吗?

  婴儿润肤油是一种『医学证明,纯正温和』的天然纯净的矿物油,是一种润滑剂,是配合婴儿抚触的理想用品。它涂抹在抚触者的手与婴儿之间,起着保护、清洁、滋润和滑爽的作用,使抚触更加温柔舒适。尤其是初生的宝宝由于皮肤缺少角质层的保护,故显得特别娇嫩,任何粗糙的触摸,都会导致宝宝不适、惊恐,甚至皮肤破损,而招致细菌感染,所以婴儿油是抚触中不可缺少的。

  6.食入矿物油对婴儿有害吗?

  用强生婴儿润肤油进行婴儿抚触是非常安全的,医学证明,食入少量矿物油(如抚触时婴儿吮吸手指),对婴儿是无害的。事实上少剂量的矿物油常被用来缓解婴儿的便秘;其它还有许多婴儿处方药中也含有矿物油成分。 尽管这样,专家还是建议应该让婴儿远离矿物油,家长应注意将瓶盖柠紧。因为食入大量矿物油或吸入矿物油对婴儿仍是有害的。

  7.矿物油会睹塞婴儿毛孔,引起皮疹吗?

  虽然其它矿物油会使婴儿毛孔堵塞,但强生婴儿润肤油配方独特,专为婴儿皮肤设计,医学证明不会堵塞毛孔,引起皮疹,在中国开展婴儿抚触课题,全部采用了强生婴儿润肤油,无一例发生不良反映,也未出现皮疹。 8.我亲手给宝宝做抚触,还要注意其他什么要点吗?

  让宝宝充分休息后进行抚触,不易太饱或太饿,最好在餐后半小时进行。抚触手法要轻,以后逐渐加力,让宝宝慢慢适应。不要强迫宝宝保持固定姿势,可以打乱抚触操的顺序,也可以节选其中的几节对宝宝进行抚触。如果宝宝情绪反应激烈时,就需暂停抚触。

  9.每次给宝宝抚触多长时间比较好?

  由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注意力尚不能集中太长时间,如果抚触时间过长,反而会引起他的厌倦。一般抚触持续时间保持在十到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最长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10.抚触适合多大的宝宝

  宝宝在出生后脐带干燥了就可以开始进行抚触。可以持续到一岁。一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会走路,会讲话了,他的注意力不再那么容易安静地集中在这里,家长可以尝试用别的方式和宝宝交流了。

  11.宝宝有湿疹时,我可以给他做抚触吗?

  宝宝有湿疹,特别是渗出型的,面积比较大,不仅脸上,额头上,甚至胸部,背部都有湿疹,那千万不要给孩子进行抚触。要合理调整饮食,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必要时请医生用药物处理。如果只是脸上有几粒,则抚触身体时也要特别注意,因为容易生湿疹的孩子,其皮肤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过敏现象,发现后要及时停止抚触,必要时请医生用药物处理。

  12.如果孩子生病了,可以做抚触吗?

  如果孩子生病了,还是可以做抚触的,越是生病的孩子,越是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象我们介绍的这样全套的抚触就不可能了。你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做部分的动作,甚至握住他的手-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都能把你的爱传递你的宝宝,起到抚触的效果。

  条件:抚触时小儿应在温暖的环境中,婴儿体位舒适,安静不烦躁,不能在饥饿或刚吃完奶时抚触。抚触者的双手要温暖、光滑,指甲要短,无倒刺,并不戴首饰,以免划伤孩子的皮肤。可以倒些婴儿润肤液于手掌中,起到润滑作用。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21210/843204.html

责任编辑:肖积娟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