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就近读书成难题
- 2013/6/8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9月3日,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学。然而,记者在内蒙古、江苏、上海等地走访发现,在农村,由于学校被撤并,一些孩子上学要赶几十公里路程;在城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也是不辞劳苦、长途跋涉。
上海新普陀小学六(2)班学生家长顾娅告诉记者,孩子每天从家往返到学校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天还没亮就要出门,看到孩子站在公交车上靠着柱子也能睡着,真心疼。但是想到能接受好的教育,又觉得值得。"
江苏退休教师陈建中说,近年来,各地通过教师流动、招生改革等方式促进教育均衡,有一定效果。但和社会期待相比,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一些大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也是一个难题。临近开学,在呼和浩特市打工的刘国华很是头疼。"就近上学简直是奢求!"刘国华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总是在孩子能进入的学校附近打工租房子,可是能进入的学校多半是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上海市浦东新区紫罗兰小学校长陈国华表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市居民子女集聚,加重了城郊结合部教育资源的紧缺。此外,社会劳动力使用和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家长没空接送孩子,催生校车需求。
实现就近上学,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上学"舍近求远"现象突出反映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学校布局的均衡性和科学性,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
"自古以来,我国儿童皆就近认字读书,当就近上学不能满足需求时才外出游学,过去草原上的马背小学,不是照样可以教育孩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苏浩认为,就近上学本不难,问题出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偏差。
苏浩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小学校说撤就撤,导致一些家门口的学校弃置或改做他用。
"教育要按规律办,不符合实际的作法要纠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很多被撤掉的农村小学,基本条件具备、当地群体需要,荒废和滥用是极大的浪费。当前,有必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进行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恢复就近入学还要加强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实现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全国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陆少明说。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会会长徐承博认为,在校际办学水平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学校办学硬软件设施均衡配置,加大优秀校长、教师轮岗力度;同时,还应科学引导家长的择校需求。"对于不同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发展倾向的学生来说,好学校的标准是不相同的。要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推荐阅读: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30608/958529.html
- 宝宝步行上学益处多
- 宝宝上学前要准备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