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宝宝吃辅食的不适问题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8/1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巧解宝宝吃辅食的不适问题

  宝宝可以吃辅食了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说明宝宝正在健康成长。然而,有的宝宝在添加辅食以后身体不但没有更加健康,反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舒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宝宝的不适实在是让爸爸妈妈好着急,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一、添加辅食后孩子出现腹泻

  给孩子添加辅食初期可能会出现耐受不好的现象,腹泻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不耐受现象,若不严重,可以维持已添加量继续观察3天。若情况趋于好转,坚持到恢复正常后再加量和新食物;如果继续加重,要暂停辅食几天再试,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更换其他辅食。

  腹泻除了可能会在辅食添加之初出现,也会在任何不当进食时出现。这些不当进食包括辅食量偏多、辅食性状偏粗、喂养时间不合理等,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应关注奶摄入的问题。如果是母乳喂养,可坚持,但不能因婴儿出现腹泻而过频地母乳喂养;若为配方粉或混合喂养,果断地将配方粉换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可持续1-2周;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出现腹泻,无需完全停掉,可保持喂食米粉和菜泥,因为如果将辅食停掉势必增加奶的摄入。

  此外,天气变凉时腹泻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遇有腹泻时,父母应尽快将孩子的大便标本置于塑料盒或保鲜膜内送到医院检查,及早确定原因,寻找有效治疗方法。

  二、添加辅食后孩子出现便秘

  如果孩子大便干结、排便费力,那就是便秘了。便秘是婴幼儿较常见的问题,可以从保证肠道菌群正常和足够纤维素摄入两个方面来预防和治疗便秘。

  便秘与肠道功能状况有关。肠道内的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可败解食物中的纤维素,产生短链脂肪酸,同时伴有很多水分,从而导致大便变软。母乳喂养过程是营造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菌群的最佳途径。此外,母乳中的低聚糖——可溶性纤维素,保证了婴儿肠道健康。过于干净,例如过多使用消毒剂,会减少环境中的细菌,不利于肠道菌群的建立和维护。

  便秘也与纤维素的摄入有关。母乳中的低聚糖、配方粉等食物中的益生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都是膳食纤维的来源。给孩子添加辅食以后,如果食物加工过细、过精,好的方面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于生长有利;不利的方面是食物残渣少,使纤维素摄入不足,引起便秘。但也并不是说为了预防便秘,食物加工就应该粗糙,过粗易出现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如果服用钙剂后出现便秘,这就说明钙质吸收不良。没有被吸收的钙,在肠道中与没有被吸收的脂肪形成“钙皂”。钙皂也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钙质吸收不好,主要原因是食物中钙质已足,再服用钙剂就会导致钙皂的形成。正常喂养期间不需额外补充钙剂。

  食物加工要适当。此外,注意青菜的供给,也有利于肠道健康,预防便秘。

  三、添加辅食后孩子出现过敏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天然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所以任何食物、接触物、空气内附着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对于婴幼儿来说,食物过敏最为常见。

  给孩子添加辅食后,父母首先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待食物的态度,以便能尽早发现过敏。对于一见食物就躲,或进食初期正常,很快出现抗拒的孩子,排除对某种食物的味道、性状不接受的情况,最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对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问题。比如,孩子一吃鸡蛋就躲,即使吃进去也会出现恶心或呕吐,就应考虑鸡蛋过敏。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添加辅食时要特别注意,先添加米粉、青菜,逐渐添加肉泥。

  怀疑食物过敏应从停止进食可疑过敏食物做起。父母要一种一种地添加,每次添加的新食物至少坚持三天,并观察孩子对食物的接受状况。急性过敏24小时之内就会发生,慢性过敏会于三天内发生,所以,添加一种新食物要观察至少三天时间。通过这种方法很容易就能发现食物过敏原。婴幼儿出现食物过敏,不应依赖血液检测,而应通过食物排查。

  如果已经确定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应完全回避过敏食物至少3个月。比如鸡蛋过敏者,应停掉鸡蛋及含有鸡蛋的任何食物至少3个月,只有完全回避过敏食物才可从根本上停止过敏引发的症状。

  父母往往担心在孩子的饮食中去除某些食物有可能会影响到其生长发育。其实,只要合理搭配食物,营养不会出现缺失。比如当孩子不能吃鸡蛋时,给他保证奶量,在米粉、米粥或面条的基础上,添加蔬菜和肉泥,一样能够保证营养。有些父母会考虑给孩子进行抗过敏治疗,以为可逐渐除根。其实,抗过敏药物只解决过敏引起的症状,并不能去除过敏原因。此外,保证孩子出生后尽早吸吮妈妈乳房,并保证第一口奶是母乳,可以有效减少孩子未来食物过敏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宝宝家庭教育原则

专家:新妈妈如何营养膳食

你家宝宝有这九个不良饮食习惯吗

你家的孩子精神世界充足吗

五种闹人的行为 你家孩子有吗

这些毁智的坏习惯你家宝宝有吗

牛仔裤专家建议儿童少穿

你家宝宝为什么哭?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30801/974949.html

责任编辑:游游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