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的最佳同房频率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4/12/13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备孕期间同房频率是困扰许多备孕夫妻的问题,偏偏这个问题又比较难以启齿,总是不好意思向人探询。如果备孕期间同房频率高呢,丈夫往往容易精力不足,难以保证精子质量;如果同房频率过低,又怕错过了排卵期——要知道,精子和卵子都是有各自的存活时间的,等待相遇的时间并不算长,如果错过了受孕最佳时间那么就要再等一个周期了。

  许多姐妹们就要问了,既然这样,那么备孕同房时间安排要怎样才是科学的呢?备孕期间的同房频率到底以一周几次为宜?
  备孕期间同房频率 没有公认的标准。
  关于同房频率,其实一直没有公认的固定的标准。不过,美国性学专家在中国组织的一次性学论坛上公布了一个性爱公式:“性爱频率=年龄的首位数×9”。
  根据这一公式推算,一个在二十年龄段(20岁至29岁)的人,他(她)的性爱公式为2×9=18,18可以看成是10和8的组合,也就是说适合他(她)的性爱频率为10天内过8次性生活;一个在三十年龄段(30岁至39岁)的人,他(她)的性爱公式为3×9=27,即他(她)适合在20天内过7次性生活。
  你的同房频率符合这个公式吗?小编猜想,大多数人是不符合的。事实上,在20-29年龄段的人,如果10天8次,其实算是比较夸张了的。换个角度来说,在三十年龄段的30岁,与在二十年龄段的29岁,年龄相差并不多,频率却相差甚远,显然是不合理的。
  再说了,如果妻子是在二十年龄段的,丈夫是在三十年龄段的,以谁为准呢?假设妻子28岁,丈夫32岁,那么妻子10天要过8次性生活,丈夫20天才过7次性生活,妻子岂不是很尴尬了?这是要让人出轨么?
  备孕期间同房:要有节制,量力而为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性生活的频率遵循公式是毫无疑义的。
  为了怀孕,天天同房肯定是不太好的。按照中国的传统理论来说,同房时,人是会损失精血的。一个人的精血是有限的,是需要保养的。因此,夫妻同房是需要节制的,所以不少丈夫也需要养“精”蓄锐。
  当然,也不能太过节制了,如果太注重“养精蓄锐”也不可取,因为另一方面,同房次数过少反而不利于受孕。同房次数过少,会使精子在睾丸中驻留时间太久,这样容易使精子发生老化,从而活力下降,导致形成的受精卵质量不高,不容易生出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所以一般来说,在非排卵期,一周1-2次就差不多了,在排卵期,可以视情况稍频繁一点。所以,测排卵期还是非常重要的。
  排卵期建议同房频率:排卵期每2天同房1次
  卵子排出后,一般只能存活12——24小时,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通常只能活1——3天,因此一般说来从排卵前3天至排卵后1天最易受孕。
  如果精子提前起跑,就是说在排卵前1周,每2天同房1次,这样可以在保证精子质量的前提下,提前、或准时到达输卵管、与卵子会合形成受精卵。
  所以,排卵期最佳同房时间是在排卵期开始后,隔天同房一次,保证精子质量,同时保证受孕几率最大化,同房之后,女性最好仰卧一会促进受孕。
  排卵期什么时候同房?
  有不少“过来人”表示,在排卵试纸强阳转弱时同房更易受孕。“排卵试纸强阳转弱”因此也成了不少人眼里的受孕最佳时间。
  许多姐妹们不知道排卵试纸强阳转弱是怎么回事,如果排卵试纸使用方法正确,预测排卵看排卵试纸,发现排卵试纸强阳转弱尽早同房。影响基础体温的因素很多,等发现基础体温上升了,已经排卵了,再同房可能来不及了。如果发现排卵试纸多次强阳转弱,就需要结合基础体温,排卵试纸转弱后体温上升了说明排卵了。
  理论上精子可以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时间最长达72小时,这样排卵前2天同房,理论上是有可能受孕的,但是实际上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的时间要看女性生殖道内的环境,如果有宫颈炎,阴道炎等情况,可能会影响精子活力和存活时间,进而影响受精能力,排卵一般发生在LH峰值后,所以许多人也建议排卵试纸转弱后同房。
  所以,理论上说,排卵试纸强阳转弱时同房似乎更易受孕。不过小编不是很赞同将房事精确至某个时间的某分某秒,只要在排卵期,有了感觉大家就同房吧,不用顾虑太多。
  为什么有人在排卵期同房也没有怀孕呢?
  一般来说,排卵期同房不孕原因有以下几个:
  1、输卵管因素:输卵管阻塞一向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当输卵管发炎的时候,粘膜分泌减少,管腔粘连,整个的输卵管蠕动减弱,不仅能够导致不孕,而且还可以诱发异位妊娠。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也可使输卵管粘连扭曲而不孕。
  2、外阴、阴道因素:比如无孔处女膜、阴道横隔、先天性无阴道等畸形可妨碍性生活;或是患有严重的阴道炎时,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以及白细胞吞噬精子而导致不孕。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41213/1005308.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