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注意新生儿的正确喂养方式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5/7/25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妈妈的初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含有多种新生宝宝用以抗感染的抗体。初乳还有导泻作用,利于新生宝宝第一次胎便的排出。有的妈妈认为初乳不干净而放弃给宝宝喂食,这是非常可惜的。

此外,各种采用黄豆粉、米粉、麦粉,加糖、油、骨粉、蛋黄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代乳粉,其营养成分基本适合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无牛奶、羊奶等动物奶及奶粉的情况下,同样可以用来喂养宝宝。代乳粉的配比跟奶粉相同,营养成分与牛奶相似,不同的只是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

 六 用奶瓶给宝宝喂奶

给宝宝喂食牛奶,奶嘴的孔很重要。孔太大,会使奶流得急,呛着宝宝;孔太小,宝宝吮吸起来会很费劲。妈妈可以把奶瓶倒立,以每秒钟滴一滴为宜。

喂奶前,必须试试奶的温度,妈妈在自己手腕内侧滴上两滴,微温最好。

喂奶时,奶瓶要倾斜着拿,使奶嘴充满奶水,以免宝宝吸入空气。如果奶嘴瘪了,妈妈可以在宝宝嘴里转动一下奶瓶,或者松动一下奶瓶盖,让空气进去,注意别堵住宝宝的鼻子,以免影响他的呼吸。

  七、 喂宝宝配方牛奶要注意

牛奶营养丰富,在母乳缺乏的情况下,它是最好的代乳品,应当作为首选。但是,由于牛奶所含酪蛋白多,在胃中形成的凝块较大,难于消化吸收。同时,它的乳糖含量少,易受细菌污染,所以,服用时需要经过适当调配来克服这些缺点。

喂新生宝宝的牛奶,可按3:1或4:1的比例稀释,即3份牛奶加1份水,或4份牛奶加1份水。满月后,如果宝宝的大便正常,可以在牛奶中加少量水稀释。稀释时最好用米汤,因为米汤可使牛奶在胃里的凝块变小,有利于消化,而且米汤本身也营养丰富。

方法是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5克。

牛奶煮沸消毒的时间为2-3分钟,煮沸时间过长,蛋白质易变性,维生素破坏率增加。为了将牛奶中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目前主张采用加热消毒法,也就是将牛奶加热至75℃左右(牛奶有小震动),保持20秒钟即可。如果宝宝消化吸收不好,加热时间可适当延长些。

 八 、小心为宝宝选择奶嘴

大部分的育儿专家一听到奶嘴就皱眉,他们声称宝宝只要吮吸他们的大拇指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吸吮欲望了。其实,宝宝再怎么吸大拇指都没办法让他们觉得满足。事实上,宝宝如果要从吸吮拇指中去满足欲望,那他大约得连续吸上三个月。

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其实奶嘴用处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很喜欢吸吮的宝宝。但是千万不要让你的宝宝把奶嘴掉在他的睡床上或是吸着直到睡着。奶嘴的用途只是用来安抚他,或者在必要的时候使他在睡觉前能够安静下来;但是在他睡着之前要拿开。让宝宝含着奶嘴睡觉会造成不良的睡眠习惯,他有可能一个晚上会醒来好几次,每次都会希望能再含着奶嘴睡觉。只要你在他睡着之前把奶嘴从他嘴里拿出来,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市面上有两种奶嘴,一种呈圆形,另一种扁平形的奶嘴又叫矫正型奶嘴。某些专家声称矫正型奶嘴较适合宝宝的嘴形,但问题是很多小宝宝没办法吸很久。不管宝宝用的是哪种奶嘴,别忘了多买几个来经常替换。奶嘴的清洁非常重要,每次用过都应该清洗消毒。

  九、 宝宝吐奶怎么办

有些宝宝出生半个月以后,会经常吐奶,尤其是男婴居多。对于一般的吐奶,妈妈可以把刚吃过奶的宝宝直立起来,轻轻拍拍后背,让他把吃进去的空气吐出来,吐奶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一些。可是,对于某些宝宝来说,吐奶采用这种方法根本不灵。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如果在吐奶前后样子并不痛苦,就不要紧。健康的宝宝胃蠕动功能旺盛,因此容易发生吐奶。在出生后1-2个月内是最严重的,这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不管怎么样,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大,都会自然好转的。

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宝宝都会发生经常性吐奶。妈妈可以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增加喂奶次数。为了防止脱水,可以喂些糖水、果汁。如果宝宝吃完奶睡着了,妈妈一定要守在旁边,一旦二三十分钟之后宝宝吐奶,可以及时处理,以防奶块进到气管引起宝宝窒息。也有的吐奶宝宝表现出十分难受的样子,哭闹不止。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有肠套叠或其他疾病,要及时去看医生。当然,这种情形是很少的。

 十、 小心处理宝宝打嗝

因为新生宝宝在吮吸和啼哭时容易咽进空气,所以应及时帮助新生宝宝打嗝儿排出空气。在喂奶的时候,喝奶粉的宝宝要比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吞咽空气。如果宝宝吞咽了很多空气,他会觉得胃已经满了,会停止喝奶。这时通过打嗝儿释放出空气,胃里就会有更多的地方装奶。一般来说,新生宝宝每喝30-60毫升奶,或者母乳喂养时由一侧换到另一侧时,就需要打一次嗝儿。如果宝宝在吃奶前啼哭并吞咽了空气,则应帮助他在喝奶之前就打出嗝儿。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0725/1142074.html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