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重要的B超检查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5/11/18 来源:寻医问药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B超检查只能在妊娠5周后可以看见孕囊,妊娠6周时妊娠囊检出率达100%。妊娠6—7周可见胚芽,孕49天,胚芽径线2mm时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妊娠8周初具人形。

  什么是孕期B超
  
  B超是产前检查的一个项目,主要是为了监测胎儿是否存在严重畸形。如体表畸形、内脏畸形等,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发现,怀孕早期B超以测量妊娠囊、顶臀长,可以以此确定预产期,和排除异位妊娠,妊娠中晚期测量双顶径、腹围及股骨长度,可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胎儿的位置,区分是头位还是臀位,以及确定胎盘的位置及成熟度,确定胎儿个数,了解羊水量以及测量S/D值,观察胎心是否正常
  
  孕早期B超检查的目的是
  
  确定是否妊娠以及与停经时间是否符合,为预产期的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及时发现胚胎的发育异常。
  
  孕中期B超检查的目的是
  
  观察胎儿各系统组织器官发育有无异常,及时发现畸形胎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腹壁缺损、四肢短小、多囊肾、消化道闭锁等。
  
  孕晚期B超检查的目的是
  
  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安全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信息。
  
  怀孕多久可以做B超
  
  B超检查只能在妊娠5周后可以看见孕囊,妊娠6周时妊娠囊检出率达100%。妊娠6—7周可见胚芽,孕49天,胚芽径线2mm时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妊娠8周初具人形。
  
  第14周结束所有器官形成,第15周结束毛发开始出现,第16周结束子宫约16CM。
  
  第17周结束婴儿行动受限制产生胎动。第21周结束第二次扫描(可看出性别)。第22周结束知道性别。
  
  过早做B超,是不容易见孕囊的影子,太小了。不是每个医生都可以看得准,而且要凭做影像的人的经验,做得越多越好。理想是在怀孕8-10周才容易看得见。而且过早做B超,理论上会震荡到脆弱,刚形成的胚胎,不利于胚胎发育,最好避免过早做B超,或是多次做B超。
  
  孕期B超检查对胎儿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B超,其探头发射的声强度小于10毫瓦/平方厘米,而且超声检查的时间往往只有5~10分钟,对每个器官的探测时间更短。所以说,B超检查对胎儿的危害是极小的,不会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因此,孕妇不必对孕期B超检查产生恐惧心理,适时的B超检查是确保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手段。
  
  怀孕期间重要的B超检查
  
  一般认为, 怀孕18周以内的胎儿最好不要做B超,尤其在怀孕早期。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有阴道出血者,需要做B超确定胎儿是否存活,能否继续妊娠,有无异常妊娠或葡萄胎等。在怀孕2月内过多做B超会使胚胎细胞分裂与人脑形成受到影响。怀孕4、5、6个月时由于胎儿脏器发育不完善,过多做B超会影响胎儿发育。当然有异常情况时例外。B超检查时间一般在怀孕5--6月后为佳,胎龄越大,超声波对胎儿影响越小。
  
  怀孕期间重要的B超检查:
  
  1、第一次检查时间是在怀孕18-20周,此时可确定怀的是单胎还是多胎,并可测量胎儿头围等。因为这一阶段胎儿B超多项指标误差较小,便于核对孕龄。
  
  2、第二次检查时间安排在怀孕28-30周。此时做B超目的是了解胎儿发育情况,是否有体表畸形,还能对胎儿的位置及羊水量有进一步的了解。
  
  3、最后一次是在怀孕37-40周,此时做B超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胎位、胎儿大小、胎盘成熟程度,有无脐带缠颈等,进行临产前的最后评估。如有其它特殊情况,需要在孕早期做B超,也要在怀孕6周之后再去,此时B超才可以显像,太早去B超照不到。
  
  孕期B超检查前注意事项
  
  1、不要饿着肚子做B超。尤其孕中晚期,肚子饿的话宝宝不配合,B超检查的时候有些数据看不清楚,无法测量,或者测出来的数据不准确。
  
  2、去医院检查最好穿宽大易穿脱的衣服和鞋子,这样能节省时间,也能让孕妈妈本来紧张的心情放松一点。检查时应尽量放松,配合医生检查。如果在检查的时候过于紧张,有可能会影响检查的效果。
  
  3、提前憋尿。怀 孕早期做B超的时候,需要在膀胱里积聚一定量的小便才能看得清楚,因此建议孕妈妈提前憋尿。如果在孕早期,因为特殊的情况,如肚子痛、阴道出血等,需要做B超检查,那么在家就提前喝4-6杯白开水,到医院检查就省时间了。怀孕中晚期则不需要。
  
  4、做B超前不要吃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牛奶、红薯等,因为这样会阻碍超声波的穿透,造成所检脏器显像不清。
  
  5、如果上次的检查有问题,需要提前咨询好这次去医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1118/1209214.html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