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可以从以下四个定义去了解“早产”
- 2015/12/15 来源:月子帮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早产特别强调怀孕32周以前发生或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死亡率在国内为12.7%~20.8%,国外则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
早产是指妊娠在28足周至37足周前而终止,早产发生率占总分娩的6%。此期分娩的新生儿称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先天不足,个子较小,体重较轻,有些甚至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容易发生畸形,倘若护理不当,容易死亡。小编认为,准妈妈可以从以下四个定义去了解“早产”:
定义一、流产:怀孕20周之前发生的分娩称为“流产”;
定义二、早产:在怀孕满28~37孕周之间(196~258天)发生的分娩称为“早产”;
定义三、早产儿:在此期间出生的体重1000~2499克、身体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定义四、低体重与极低体重:出生时胎儿体重低于2500克称为“低体重”,低于1500克的称为“极低体重”。
一般而言,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面临的问题通常越多。因此,早产特别强调怀孕32周以前发生或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死亡率在国内为12.7%~20.8%,国外则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早产儿即使存活,亦多有神经智力发育缺陷,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那么各位准妈妈应该如何应对早产呢?建议孕妈妈沉着冷静是关键!
1、一旦发现产兆,先放松心情(如深呼吸、听音乐)、卧床观察与休息(最好左侧卧)、补充水分,或打电话到医院询问。
2、若有落红及破水现象,应立刻就医。
3、若使用以上方法经过半小时都无法改善的话,应立刻到附近设有“新生儿加护病房”的医院就诊(因若早产儿出生后再转院,会错过急救黄金时间),以便及早提供最完善的检查、确定治疗方向及必要的处理,缓解早产危机。
早产儿的处理有哪些呢?
1、体位:为防止新生儿的血液向胎盘逆流娩出后,需使其躯体低于胎盘水平。为促使咽喉部的黏液、血液和羊水排出,应先使新生儿面朝下或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用盐水纱布轻轻挤捏鼻腔及揩拭口腔。
2、清理呼吸道:在第一次呼吸前清除呼吸道内的黏液、血液和羊水至关重要。使新生儿的头部伸展用电动负压或口衔导管吸净咽喉部液,尔后轻击足底,刺激啼哭。
3、保温:断脐后,迅速擦干全身,但不必擦去皮肤表面可起保温作用的胎脂,以暖干布包裹躯体避免散热过多。
4、断脐:在清理呼吸道复苏的同时,立即断脐,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而增加肝脏负担。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1215/1228297.html
定义一、流产:怀孕20周之前发生的分娩称为“流产”;
定义二、早产:在怀孕满28~37孕周之间(196~258天)发生的分娩称为“早产”;
定义三、早产儿:在此期间出生的体重1000~2499克、身体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定义四、低体重与极低体重:出生时胎儿体重低于2500克称为“低体重”,低于1500克的称为“极低体重”。
一般而言,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面临的问题通常越多。因此,早产特别强调怀孕32周以前发生或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死亡率在国内为12.7%~20.8%,国外则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早产儿即使存活,亦多有神经智力发育缺陷,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那么各位准妈妈应该如何应对早产呢?建议孕妈妈沉着冷静是关键!
1、一旦发现产兆,先放松心情(如深呼吸、听音乐)、卧床观察与休息(最好左侧卧)、补充水分,或打电话到医院询问。
2、若有落红及破水现象,应立刻就医。
3、若使用以上方法经过半小时都无法改善的话,应立刻到附近设有“新生儿加护病房”的医院就诊(因若早产儿出生后再转院,会错过急救黄金时间),以便及早提供最完善的检查、确定治疗方向及必要的处理,缓解早产危机。
早产儿的处理有哪些呢?
1、体位:为防止新生儿的血液向胎盘逆流娩出后,需使其躯体低于胎盘水平。为促使咽喉部的黏液、血液和羊水排出,应先使新生儿面朝下或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用盐水纱布轻轻挤捏鼻腔及揩拭口腔。
2、清理呼吸道:在第一次呼吸前清除呼吸道内的黏液、血液和羊水至关重要。使新生儿的头部伸展用电动负压或口衔导管吸净咽喉部液,尔后轻击足底,刺激啼哭。
3、保温:断脐后,迅速擦干全身,但不必擦去皮肤表面可起保温作用的胎脂,以暖干布包裹躯体避免散热过多。
4、断脐:在清理呼吸道复苏的同时,立即断脐,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而增加肝脏负担。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1215/1228297.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