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来疯”真相 对待"人来疯"孩子的方式
- 2016/9/10 来源:荆楚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孩子2岁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为了证明他的存在就想出"闹"的办法。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认为这种表现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采取了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安安静静斯斯文文的,但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就会表现得尤其活跃,又跳又唱,还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食欲也大增,一会儿吵着吃这,一会儿又吵着吃那。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人来疯",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吵吵嚷嚷:一会要吃糖、一会要看电视、一会要上厕所,不给就又哭又闹;
2、乱敲乱打:把玩具拿出来敲,弄出响声,不被关注不罢休;
3、乱蹦乱跳:像被点了"多动穴位",在沙发上乱跳,或突然抱住大人。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几种行为,那就恭喜你中奖啦!
那到底为什么孩子会突发"人来疯"呢?小编告诉你,原因有以下几种:
孩子"人来疯"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增长。
孩子2岁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为了证明他的存在就想出"闹"的办法。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认为这种表现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采取了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2、客人带来的新鲜感。
通常,客人来到家中,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新鲜刺激,更何况客人来一般要逗逗、夸夸孩子。当家中有客人时,孩子特别容易兴奋。加之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他们极力地想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有些孩子,似乎"鬼心眼"很多,似乎知道在这个时候不管怎么闹,家长也不会过分严厉地管教自己,因此乘机尽情地"发泄"一番。
3、客人和家长的放纵。
客人和家长的放纵、宽容也是造成孩子行为"出格"的一个客观因素。客人乍到,总喜欢以孩子为话题谈论几句,夸赞几句也是免不了的。但这就像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出了孩子一系列兴奋的表现,当大人们的话题转向另一"幕"时,原先的"主角"--孩子却依然不肯"谢幕",退入后台,还要继续在"前台"表演。这时孩子会加大嗓门,或做出各种惹人注意的举动,要求别人再次注意自己,宽容的客人往往很自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还会继续表扬几句,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会闹得更凶,难免会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4、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不少家长因为平时的工作繁忙,所以很少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或者电视打交道,交往的圈子非常窄。当家中有客人或出现在很多人的场合时,他们就会感到十分好奇、兴奋,希望别人都能够注意到自己。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便会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于日常的行为,以此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当他们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便会想尽办法来表现自己,也许他们自己心里都知道会因为某些不当行为而受到批评,但他们仍然感到很满足。
5、家长和祖辈的溺爱。
父母和祖辈全围着孩子转,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导致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好表现自己,引起客人的注意。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被冷落,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常行为,实质上是在提醒客人:不要把我忘记了。
6、家长过度严厉管束。
过度严厉管束,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犹如笼中之鸟,抑制了喜玩的天性。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感到新鲜,而且客人还往往夸奖孩子或与之嬉戏,此时,家长又显得比较宽容,不会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察觉到这种变化,利用这"天赐良机"来解放自己,补充平时玩的不足。
原来孩子“人来疯”有这么多原因,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人来疯"孩子,使他们不再"人来疯"呢?
对待"人来疯"孩子的方式
要让孩子不再“人来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一方面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条件,给孩子寻找一些玩伴,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带着孩子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减少孩子因为在家中缺少玩伴而引发的孤独、寂寞感。另一方面应该避免由于自己的不恰当做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强化。
孩子"人来疯"时,不是几句话就能制止的。如果强硬制止,家长必须用更高的分贝,最后常常伴随孩子的哭声和父母的骂声,反而让人觉得更烦。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尝试带孩子离开或者通过周围的人与孩子对话、聊天,稳定孩子的情绪。
1、适当制止孩子的行为,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人来疯",那么平时在孩子出现"人来疯"的行为时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制止,当时可以通过吩咐他做其它事情来分散其注意力,客人走后则向其讲道理,指出这种行为不是成人所认同的。平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有意识的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让他知道在客人来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客人来之前,可以事先说明,强化其的角色意识。同时父母自己也应该注意让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演适可而止,不要让他表演的太多,对于那些特别容易兴奋的孩子,则应尽量不让其在客人面前表演。
2、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一致,不给孩子有机可趁。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应该前后一致,如果是平时规定好的规则,不管有无客人在场,都应该坚持原则,不给他有机可乘。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可以向其强调平时的规则,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在客人面前被拒绝了,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抵抗情绪,可以让他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如帮助客人送东西等来分散其注意力,并满足其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需求。
3、让孩子参与到与客人的交谈中,不要冷落孩子。
在客人来的时候,如果孩子也在场,则应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可以适当的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客人送茶水等,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求。在谈话中,也可以适时的把话题转向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感觉并没有被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不可以当作客人的面斥责教训幼儿,这样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幼儿变得胆怯,不敢再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造成其社交退缩,这样得不偿失。
4、给孩子适当地奖惩。
幼儿的自控能力发展受到遗传因素(如气质类型)的影响,但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可向孩子提出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基本行为规则(如家中待客的基本礼貌等),当孩子能做到时,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当禁止孩子做一件不应做的事情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引导孩子做另一件可以做的事。
5、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多邀请邻居、朋友到家中做客,多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或集体活动,以减少孩子看见生人时的新鲜感。在有生人的场合,应主动把孩子介绍给别人认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不觉得受到冷落,大人们交谈或活动,如果不需孩子回避,可让其参加。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多给他们独立活动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赞许,并多提供孩子参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正常的交往活动,这对克服"人来疯"是有效的。
其实,孩子"人来疯"的表现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表现自己才能的积极性,而且往往会表现得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所以,家长们不要太烦恼,要用客观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人来疯"行为,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要从表扬入手,不仅要纠正他们的过分行为,还要教给他们怎样与别人正确交往,相信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会很快地掌握方法。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910/1406701.html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人来疯",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吵吵嚷嚷:一会要吃糖、一会要看电视、一会要上厕所,不给就又哭又闹;
2、乱敲乱打:把玩具拿出来敲,弄出响声,不被关注不罢休;
3、乱蹦乱跳:像被点了"多动穴位",在沙发上乱跳,或突然抱住大人。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几种行为,那就恭喜你中奖啦!
那到底为什么孩子会突发"人来疯"呢?小编告诉你,原因有以下几种:
孩子"人来疯"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增长。
孩子2岁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为了证明他的存在就想出"闹"的办法。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认为这种表现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采取了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2、客人带来的新鲜感。
通常,客人来到家中,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新鲜刺激,更何况客人来一般要逗逗、夸夸孩子。当家中有客人时,孩子特别容易兴奋。加之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他们极力地想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有些孩子,似乎"鬼心眼"很多,似乎知道在这个时候不管怎么闹,家长也不会过分严厉地管教自己,因此乘机尽情地"发泄"一番。
3、客人和家长的放纵。
客人和家长的放纵、宽容也是造成孩子行为"出格"的一个客观因素。客人乍到,总喜欢以孩子为话题谈论几句,夸赞几句也是免不了的。但这就像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出了孩子一系列兴奋的表现,当大人们的话题转向另一"幕"时,原先的"主角"--孩子却依然不肯"谢幕",退入后台,还要继续在"前台"表演。这时孩子会加大嗓门,或做出各种惹人注意的举动,要求别人再次注意自己,宽容的客人往往很自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还会继续表扬几句,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会闹得更凶,难免会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4、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不少家长因为平时的工作繁忙,所以很少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或者电视打交道,交往的圈子非常窄。当家中有客人或出现在很多人的场合时,他们就会感到十分好奇、兴奋,希望别人都能够注意到自己。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便会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于日常的行为,以此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当他们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便会想尽办法来表现自己,也许他们自己心里都知道会因为某些不当行为而受到批评,但他们仍然感到很满足。
5、家长和祖辈的溺爱。
父母和祖辈全围着孩子转,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导致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好表现自己,引起客人的注意。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被冷落,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常行为,实质上是在提醒客人:不要把我忘记了。
6、家长过度严厉管束。
过度严厉管束,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犹如笼中之鸟,抑制了喜玩的天性。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感到新鲜,而且客人还往往夸奖孩子或与之嬉戏,此时,家长又显得比较宽容,不会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察觉到这种变化,利用这"天赐良机"来解放自己,补充平时玩的不足。
原来孩子“人来疯”有这么多原因,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人来疯"孩子,使他们不再"人来疯"呢?
对待"人来疯"孩子的方式
要让孩子不再“人来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一方面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条件,给孩子寻找一些玩伴,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带着孩子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减少孩子因为在家中缺少玩伴而引发的孤独、寂寞感。另一方面应该避免由于自己的不恰当做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强化。
孩子"人来疯"时,不是几句话就能制止的。如果强硬制止,家长必须用更高的分贝,最后常常伴随孩子的哭声和父母的骂声,反而让人觉得更烦。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尝试带孩子离开或者通过周围的人与孩子对话、聊天,稳定孩子的情绪。
1、适当制止孩子的行为,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人来疯",那么平时在孩子出现"人来疯"的行为时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制止,当时可以通过吩咐他做其它事情来分散其注意力,客人走后则向其讲道理,指出这种行为不是成人所认同的。平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有意识的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让他知道在客人来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客人来之前,可以事先说明,强化其的角色意识。同时父母自己也应该注意让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演适可而止,不要让他表演的太多,对于那些特别容易兴奋的孩子,则应尽量不让其在客人面前表演。
2、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一致,不给孩子有机可趁。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应该前后一致,如果是平时规定好的规则,不管有无客人在场,都应该坚持原则,不给他有机可乘。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可以向其强调平时的规则,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在客人面前被拒绝了,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抵抗情绪,可以让他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如帮助客人送东西等来分散其注意力,并满足其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需求。
3、让孩子参与到与客人的交谈中,不要冷落孩子。
在客人来的时候,如果孩子也在场,则应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可以适当的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客人送茶水等,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求。在谈话中,也可以适时的把话题转向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感觉并没有被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不可以当作客人的面斥责教训幼儿,这样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幼儿变得胆怯,不敢再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造成其社交退缩,这样得不偿失。
4、给孩子适当地奖惩。
幼儿的自控能力发展受到遗传因素(如气质类型)的影响,但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可向孩子提出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基本行为规则(如家中待客的基本礼貌等),当孩子能做到时,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当禁止孩子做一件不应做的事情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引导孩子做另一件可以做的事。
5、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多邀请邻居、朋友到家中做客,多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或集体活动,以减少孩子看见生人时的新鲜感。在有生人的场合,应主动把孩子介绍给别人认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不觉得受到冷落,大人们交谈或活动,如果不需孩子回避,可让其参加。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多给他们独立活动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赞许,并多提供孩子参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正常的交往活动,这对克服"人来疯"是有效的。
其实,孩子"人来疯"的表现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表现自己才能的积极性,而且往往会表现得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所以,家长们不要太烦恼,要用客观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人来疯"行为,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要从表扬入手,不仅要纠正他们的过分行为,还要教给他们怎样与别人正确交往,相信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会很快地掌握方法。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910/1406701.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