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7/4/21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宝宝拉肚子,做过妈妈都知道,那么宝宝拉肚子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生理性拉肚子,喂养不当,秋季腹泻,细菌性痢疾等等。

宝宝拉肚子是很常见的事情,有的宝宝刚刚满月就开始拉肚子,而且便便的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很多新手妈妈见到宝宝拉肚子,无从判断宝宝拉肚子的原因,也不知道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其实婴儿拉肚子,分为生理性拉肚子和病理性拉肚子,生理性拉肚子,每天2-3次,不过不影响宝宝发育,宝宝精神好,发育良好。但病理性拉肚子,宝宝会日渐消瘦,精神差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一、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1、生理性拉肚子

生下没几天就开始腹泻,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黄色或黄绿色,少则2-3次,多则4-5次,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宝宝长得很好,也不见瘦。这种症状在医学上称“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2、喂养不当

过早过多地以粥类与粉糊喂养小儿,碳水化合物过多能引起发酵,产生消化紊乱。未按时添加辅助食品,于断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变食物成分,因不能适应而产生消化紊乱发生腹泻。

3、乳糖不耐受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其消化是靠乳糖消化酵素,缺少这种酵素就无法消化乳糖。有些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和奶制品,由于长期“废用”,乳糖酶活性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乳糖酶缺乏。或者由于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使之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如果饮用乳类便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总称为乳糖不耐症。

4、秋季腹泻

宝宝秋季发生的腹泻,一般为轮状病毒引起,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爆发。由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肠道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

5、细菌性痢疾

当各种细菌兴风作浪时,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就会提高。通常表现为,宝宝在腹痛的同时,还会发烧达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腹泻前常有阵发性腹痛,肚子里“咕噜”声增多。由于腹泻次数多,体内电解质失调,宝宝脱水严重,皮肤弹性差,全身无力。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宝宝拉肚子的原因

二、刚满月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一些婴儿胃肠功能比较差,加之喂养不当,引起了饮食失调,出现拉肚子,父母不愿意给小宝宝用药,那么采用以下方法,不仅能提供营养,而且还具有止泻的作用。

1、生理性稀便:妈妈需要合理喂养,加强对宝宝的护理。注意宝宝的精 神、胃口、体重变化,一般无须特别处理,慢慢调整就好。

母乳喂养的饮食调整:母乳喂养的宝宝拉肚子,不要轻易断母乳,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宝宝吃喂乳时1/2---2/3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主要含蛋白质之类的物质。而母乳的后半部分主要含脂肪之类的物质,不易消化,所以可以把这部分乳汁挤出来倒掉。

2、喂养不当:爸妈要纠正上述不科学的喂养方法。如果纠正后,宝宝症状还不能改善,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3、对奶粉过敏:爸妈不能盲目给宝宝吃奶粉,需要根据医生的处方给小宝宝喂食期间特殊的奶粉。

4、患感冒:爸妈要加紧给宝宝治疗感冒,如果担心宝宝会出现脱水症状,应适当给予口服补液。

5、病毒或细菌感染:宝宝被轮状病毒感染后,会伴有呕吐、发热,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另外,爸妈不要犹豫,发现情况后要立即找医生治疗。在未送医院前,可先少量多次补充煮沸过的糖盐水防止脱水。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为了让宝宝少遭罪,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习惯来避免或减少宝宝拉肚子的几率。

三、预防宝宝拉肚子的方法

1、提倡母乳喂养。如人工喂养,要注意适当稀释牛奶和消毒食具,最好每日煮沸或蒸气消毒1次。食品应新鲜、清洁。

2、喂养定时,定量。按时逐步增添辅食,但不宜过早、过多添加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也不宜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着凉。同时加强体格锻炼,预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菌素。

通过学习宝宝拉肚子的原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宝宝拉肚子的原因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是生理性拉肚子,一般不需要怎样处理,注意观察宝宝发育情况,让宝宝多喝开水。如果是病理性拉肚子,一定要到医院治疗。所有疾病贵在预防,尽量母乳喂养,注意宝宝不要着凉,特别是肚子,要保暖(肚子着凉也会拉肚子的)。还有,母乳喂养的妈妈,饮食也要注意,不能乱吃东西。最后祝所有宝宝少生病,健健康康成长。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youer/yehl/20170421/1483054.html

责任编辑:dengyz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