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30天的营养全攻略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6/14 来源:医网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  产后30天是女性体质恢复的关键,这个时期一方面要为哺育宝宝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又想使自己的体形尽快恢复,似乎不能两全其美,其实只要方对,你的愿望一样可以达成。来看看专家订制的营养方案吧!

  产后30天是女性体质恢复的关键,这个时期一方面要为哺育宝宝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又想使自己的体形尽快恢复,似乎不能两全其美,其实只要方对,你的愿望一样可以达成。来看看专家订制的营养方案吧!

  分娩当天

  新妈妈的身体变化:

  无论是阴道顺产还是剖宫产的新妈妈,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与分娩后,体力和精力都已严重透支,因而在分娩当天,新妈妈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尽量抓紧时间休息、恢复体力。

  新妈妈在产后当天除了感觉筋疲力尽外,宫缩疼痛会阵阵袭来,特别是剖宫产的妈妈感觉会更明显。剖宫产的妈妈由于麻醉的影响,需要至少平卧6 小时,而顺产的妈妈则可以尽早在床边轻微活动,并尽早排尿以防发生尿潴留。

  只有部分妈妈会感到乳房肿胀有硬块,而大部分新妈妈在头一两天里,乳房都是软软的,没有明显的乳汁流出来,但无论是否感觉到“下奶”,都要让宝宝“早开奶、早吸吮”。在最初的两三天里,宝宝仅需要很少量的乳汁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让宝宝频繁吸吮乳房,以促使乳汁分泌顺畅。

  饮食建议:

  哺乳妈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营养均衡,在分娩当天,应以清淡、温热、易消化的稀软食物为宜。

  剖宫产的妈妈需要禁食,等排气后再从流食、半流食,逐步恢复到日常饮食,在胃肠功能恢复前,不要食用牛奶、豆浆、蔗糖等易胀气食物。

  顺产妈妈由于体力消耗更大,出汗多,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包括牛奶、白水等,但在乳汁分泌顺畅之前,暂不要大量补汤,以免乳汁分泌过多堵塞乳腺管。有会阴伤口的妈妈,需要在自解大便后,才能恢复日常饮食,同时要每天保证大便的通畅;如有会阴Ⅲ度裂伤,需要无渣饮食一周后再吃普通食物。软质的食物一方面易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后妈妈的牙齿健康,因此适合于所有的新妈妈。

  建议顺产妈妈的产后第一餐应以温热、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为宜,如藕粉、蒸蛋羹、蛋花汤等;第二餐可基本恢复正常,但由于产后疲劳、胃肠功能差,仍应以清淡、稀软、易消化食物为宜,如:挂面、馄饨、小米粥、面片、蒸/ 煮鸡蛋、煮烂的肉菜、糕点等。

  食谱举例:

  小米粥:小米100 克淘洗干净, 放锅内, 一次加足水,旺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粥黏稠即可。

  产后第2-7天

  新妈妈的身体变化:

  产后宫缩痛一般会持续2-3 天。红色恶露一般持续3 ~ 4 天后,出血逐渐减少,转为浆液恶露。

  乳房可出现胀痛感觉,分泌初乳,应尽量让婴儿多吸吮,促使乳房排空与泌乳。如果乳胀明显,可在哺乳前湿敷、按摩,帮助疏通阻塞的腺管,避免发生乳腺炎。新妈妈在产后一周内皮肤的排泄功能都很旺盛,可排出大量汗液,属正常现象,但应避免出汗后受风感冒。

  饮食建议:

  新妈妈在产后前两三天内,不要急于喝催奶汤,因为这时候大多数妈妈的乳腺管还未完全畅通,如果乳汁分泌过多,反而会加重乳腺管的堵塞。建议新妈妈可以喝一些蛋花汤、鱼汤、蔬菜汤等较为清淡的汤。

  剖宫产的妈妈在术后第二天,可以吃些稀、软、烂的半流质食物,如蛋羹、烂面条等,每天吃4 ~ 5 餐,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一般到产后第3天,就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了。这时大多数妈妈的乳汁分泌已经顺畅,可以多补充一些营养丰富的汤水,但一定要少油、少盐。还应注意不能让产妇只喝汤,应当连汤带肉一起吃下,才能补充蛋白质等更多营养。

  另外,我国民间还有让产妇多吃鸡蛋的做法,产后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满足哺乳的需要,但每天最多吃2-3个鸡蛋就足够了,还应均衡摄入谷类主食、鱼、禽、瘦肉、海产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牛奶等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产妇对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的特殊需求。

  食谱举例:

  冬瓜鲫鱼汤:清理干净的鲫鱼1 ~ 2 条,将葱姜改刀、冬瓜切小片;把鱼放入冷水锅中,大火烧开,加入少量葱姜后改小火慢炖;当汤汁呈奶白色时放入冬瓜,加入少许盐,再煮至冬瓜软嫩即可。

  花生猪蹄汤:将猪蹄洗净后焯出血浮沫,捞出后滤干水备用,花生泡2 个小时以上,姜切片,红枣洗净去核,枸杞泡一小会儿备用。起锅放入猪蹄和花生,倒入没过猪蹄的水,放入姜片、八角、蒜、红枣和少量料酒,煮2 个小时左右,起锅前加入盐和枸杞。产妇食用前可将表面的浮油撇去,再连汤带肉一起吃下,另外花生也可换成黄豆。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20614/692631.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殷悦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