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爸爸陪产的好处和坏处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5/5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对男人来说,生小孩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准爸爸们是否可以留在孕妈妈们的身边?在分娩的时候,丈夫应否在身边陪伴?丈夫陪产究竟利多还是弊多?哪些人不适宜陪产?

   对男人来说,生小孩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准爸爸们是否可以留在孕妈妈们的身边?在分娩的时候,丈夫应否在身边陪伴?丈夫陪产究竟利多还是弊多?哪些人不适宜陪产?

  准爸爸陪产的好处

  (1)对产妇而言是种心理安慰

  分娩是女人一生最难度过的关口,丈夫的陪伴能起到鼓励和安慰产妇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妻子的痛苦,加快产程。

  (2)有益于增进夫妻感情

  产科医生表示,夫妻双方共同经历分娩过程,丈夫能体会到妻子的痛苦与艰辛,妻子能得到丈夫的鼓励,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得到升华。

  (3)增强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

  丈夫亲身感受到妻子生育的痛苦,目睹孩子的艰难出生过程,可增强家庭责任感。

  准爸爸陪产的坏处

  (1)造成产妇的心理依赖

  丈夫在身边虽然一定程度上能给妻子带来安慰,但有些女性在独立的情况下反而更容易配合医生,使产程更顺畅,而丈夫的陪伴反而会让妻子产生依赖心理,显得更加脆弱。

  (2)可能给男性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日本某保健机构的调查发现,约50%的丈夫在目睹妻子的分娩过程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功能性勃起障碍。

  哪些准爸爸不适合陪产?

  (1)事先没有接受全程孕期教育培训者不宜陪产

  很多男性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无菌操作观念差,这有可能使妻子出现意外感染,所以陪产前一定要接受全程孕期教育培训,全面了解分娩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全面掌握分娩中支持和安慰妻子的技巧,使分娩安全、顺利地进行。

  (2)晕血、心理素质差者不宜陪产

  医生提醒,丈夫要预先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评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分娩时的强烈冲击,那就不要陪产了,特别是晕血的人就更不适宜,否则很可能会给医生和产妇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过分紧张生男生女者不宜陪产

  有些丈夫十分在意后代的性别,等孩子一生出来,丢下老婆先问“是男是女?”或者见到宝宝有天生缺陷,立即垂头丧气。这些都会让身体虚弱、心理脆弱的产妇产生巨大的心灵创伤,所以会有这类举动的丈夫最好还是不要进产房。

  总之,生孩子是夫妻双方的事,所以就是否适宜陪产这一问题,两人也应客观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思考,达成共识,妻子和丈夫能“各施其职”就已经是对宝宝最好的迎接了。

  相关链接

  准爸爸可以学会当“分娩教练”

  “开口期”准爸爸可做的N件事

  开口期主要是指准妈妈未上产床前,在家中和待产室中度过的整个待产过程。对初产妇来说,“开口期”可能长达10乣20个小时,因此如果离医院很近或交通上没有什么问题,分娩的早期在家里而不是在待产室里度过,产妇精神上的压力要小得多。准爸爸可以在这一时期替准妈妈补充一些营养可口的食物以储存体力,用被子和枕头做靠垫,让准妈妈调整到最舒服的姿势,或者带妻子就近散散步。可以用笑话来缓解妻子对产痛的恐惧。初产妇的宫缩变得有规律,即差不多每10分钟一次的时候,再进入医院的待产室也不迟。准爸爸要了解产妇所期待的“速战速决”的心理,稍微推迟进入待产室的时间,可以让产妇更加确信分娩打的是一场持久战。

  在进入待产室之后,准爸爸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补充水分和食物

  由于这一阶段准妈妈的阵痛感受尚未达到高峰,多准备些产妇喜爱的食物,如鸡汤面、花色粥、蛋饺面、乌鱼面等,可以帮助准妈妈有足够的体力面对生产。也可以准备一些如猪肉脯、牛肉干、巧克力等高能量,小体积的零食为产妇加油,同时要随时询问准妈妈是否口渴,及时为她补充温开水,最好在水杯中附上一支长吸管,这样方便准妈妈在半躺卧的状态下摄取水分。

  认真观察子宫收缩与胎儿的心跳

  准爸爸可以观察床边的胎音以及阵痛监测器,来了解母体与胎儿的状况。有心的准爸爸,还可以准备一个本子,记录每小时中出现的阵痛次数和胎心音监测结果,提供给助产士做参考。

  协助准妈妈如厕

  有些准妈妈会害怕自己出现电影上的状况:把孩子生在了便桶里。这种臆想加剧了如厕时的紧张,准爸爸可以搀扶她去,告诉她这种恐慌是不必要的。

  协助更换产垫

  在待产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在准妈妈的臀部下方垫上一层产垫,保持被褥的清洁。在待产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下体出血或大量流水的状况,准爸爸要随时观察产垫的状况,一方面是提醒护理人员来更换,一方面也是监控产妇是否“破水”。一旦产妇身下有大量液体流出,可能是羊水已破,医护人员将尽量缩短产程来确保胎儿安全。破水与未破水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准爸爸要牢记。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30505/947279.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贺慧华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