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应该怎样坐月子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5/3/15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咱们传统的习俗中,产妇生完孩子后,都要坐月子。坐月子时期,民间传统会有很多避讳,其间就有说坐月子欠好,会落下月子病,而月子病须得要月子里才能治愈。

现在只有少数的产妇会有第二次坐月子的机会,所以,第一次坐月子也就格外重要,格外小心了。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怎样坐月子才算科学呢?如何防治“月子病”呢?就一些准妈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请张医生一一释疑解惑。

 问题1:传说中外国产妇不坐月子,是不是一定要坐月子?

答:坐月子是一种传统习俗,是说产妇产后要静卧于室内,避风,减少洗浴,并以食补,如是一月,目的是让身体尽快恢复。

近年来有些人对坐月子持否定,认为从卫生学上看,坐月子有较大弊端,同时以西方风俗为例,认为西方人不坐月子,似乎也没有什么月子病。这一观点多少有一些武断,传统的坐月子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可以令产妇充分地休息,调节身体与情绪,很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如今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待坐月子,也不必恪守一些风俗,如闭户、不洗澡等,在月子里只要心情调畅,注意卫生,适应补养就好了。

问题2:应该怎样坐月子?

  答:总的来说,坐月子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温度适宜:根据气候与居住环境的特点,适当调整室内温度与湿度,大约以产妇自觉舒适为度,保持室内温度 26℃左右,湿度约50%为宜,宜穿长袖宽松棉质的衣服。

2.劳逸结合:适度的活动对于恶露的排出、筋骨及身材的恢复很有帮助。产后初始,产妇觉得虚弱、头晕、乏力时,需多卧床休息,等体力逐渐恢复就可以适当活动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不要劳累,以免导致筋膜肌肉劳损。

3.保持清洁:经常洗浴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很有必要。古代由于环境简陋,无法保持室内恒温条件,所以规定月子内不能洗头,如今大可不必拘泥,但是洗头、洗澡时要用较热的水,避免着凉。

4.饮食有节:月子里适当补养还是必要的。注意营养均衡,并按时吃饭。但不能由着自己的好恶而暴饮暴食某一类食物,也不建议素食。

5.心情调畅:不怒、不躁、心胸开阔。避免与家人生气,更不要想太多的工作的事,放下心事,专心调养身体是坐月子时最好的心态。

问题3:哪些病属于“月子病”?

答:所谓“月子病”是一种民间说法,是指产妇在坐月子这一阶段中由于产后虚弱,又感于风寒或者受到情绪影响等引发的一些病症。女性产后身体由于失血、体内激素水平改变等原因,较之平素更易得一些疾病,如抑郁、失眠、关节疾痛等。

大约而言,凡是坐月子期间(产后一个月内,包括小产)得的一些病症,以及在这一期间由于饮食调摄不当而引起的一些亚健康状态,如腰背酸痛、情绪不佳、乏力、睡眠不好等,都属于“月子病”的范畴。有些“月子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可以慢慢复元,有些病程较长,症状较为严重的,则需要专科医生治疗。

问题4:“月子病”一定要“月子治”吗?

答:“月子病月子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月子里得了病就要抓紧时间治疗,不能拖延,出了月子就比较难治。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得了病及时就医治疗,治疗起来会比较容易,一旦发展为慢性病就会迁延难愈,治疗难度大为增加。另一含义是指如果留下了月子病的病根,在以后再坐月子时治疗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这一观点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得病了需要及时治疗,不能拖延,没必要寄希望于“再坐一次月子”,殊不知再坐一次月子不仅不能“带好”以前的病,更有可能又添新病。

 问题5:不哺乳会得“月子病”吗?

答: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部分产妇为了产后尽快恢复体型,选择配方奶粉喂养,放弃母乳喂养。且不说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健康很有好处,哺乳还有利于产后宫缩,有助恢复产妇体形。而且,哺乳的过程本身即是妈妈与宝宝培养与交流感情最好的方式,单纯地从产妇的健康而言,放弃母乳喂养也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不母乳喂养的妈妈将来患乳腺疾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且,过早地回乳有可能引起乳腺的炎症。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放弃母乳喂养是有可能得与乳腺有关的月子病。

 问题6:“月子病”病程有多长?是不是终生难愈?

答:“月子病”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包括许多疾病,病程有长有短。有些一过性的情绪不佳,一过性的失眠等,经过适度调适,很快就会恢复了,少则数日,多则数周。但是有些问题,如关节疾痛、顽固性失眠、头痛、抑郁等,却有可能迁延不愈,甚至数年不愈。所以所谓“月子病”,病程可以很长。

不过,也不是说那些疑难的“月子病”就绝对难愈,只要见病求源,找到病因,一步步剥茧抽丝,总会慢慢好转的。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0315/1054913.html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