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能治愈“熊孩子”一“眼”搞定熊孩子
- 2015/12/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父母一定要仔细地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
眼睛是直视心灵的窗户。母亲和婴儿说话时一定要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用赞赏、欣喜的眼光回应他的要求。无论是喂奶、换尿布、做抚摸操,还是哄他睡觉,你都要用温柔的语言、甜蜜的微笑与他交流,让宝宝知道,妈妈时刻关爱着他。
当宝宝睡醒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妈妈的面孔上时,妈妈可以一边注视着宝宝的眼睛一边和宝宝说话,目光要自然、柔和、亲切、真诚。这时,宝宝会好奇地看着你,并能从你的目光里感受到你想传达给他的关爱与喜欢。和宝宝对视的最佳距离是20~30厘米。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宝宝的眼睛,这样会使宝宝感到极不自在而大哭起来。也不要在宝宝脸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乱看,这样会使宝宝感到莫名其妙而烦躁。
尽管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从母亲的微笑中,婴儿可以看到自己是可爱的、令人喜欢的;而母亲的厌恶、惊恐、愤怒等情绪会带给婴儿“你好我不好”的幻想,不久也会出现相同的情绪。
而许多母亲的亲身经验表明,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交流,眼神和手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给他讲故事,眼睛却看着别处,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从你身上移开。如果你想教他认识物品,拿起一只苹果说“这是苹果”,或者用手指着电视说“这是电视”,他就会在手指的指认下接受“苹果”、“电视”这个词汇的。
1~2岁:鼓励而信任的眼神
内藤寿七郎曾指出,1岁半~2岁半的幼儿最需要母亲的爱。这一时期孩子往往表现得“任性”和“逆反”,对此,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
内藤先生说,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幼儿,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而是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
内藤先生在93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2岁的儿子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这位年轻的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喝一种外表好看的、一升装的牛奶,并且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过多,孩子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导致他白天举止焦躁不安,晚上则睡不着觉。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内藤先生脱下白大褂,然后弯下膝盖,跪在小男孩前面,仔细地注视着小男孩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
小男孩点了点头。
内藤先生微笑着注视着他的眼睛,问道:“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小男孩显得有些烦躁不安,他把脸转向了一边。
内藤先生又转到小男孩的面前,和蔼地看着他,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
小男孩有点不耐烦,他轻轻地回答:“不能。”
但是,内藤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再一次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内藤先生的目光中充满了信任。
小男孩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51229/1238025.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