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老是便裤子该怎么办?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2/25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当孩子还排便在裤子里的时候,爸爸是这么说的:“孩子还小,不小心解大便在裤子里很正常呀!儿子已经怕老师批评,也不知道大便在他裤子里多长时间了,多可怜啊,我为什么还要责备他呢?我要让他快乐一点,就这样逗他,让他高兴。”

先说一个故事:

记得我的儿子3岁时,刚上幼儿园不久。有一天先生去幼儿园接他回家,到幼儿园后儿子告诉先生:“爸爸,我的裤子湿了。”先生带儿子到卫生间,以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儿子一动不动,先生也没有多想,以为儿子尿湿裤子,就将手伸到儿子裤子里摸,想看看湿到什么程度,结果摸了一手的大便。先生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儿子说:“哈哈,你看我摸到什么了,黄金啊!”父子两个高兴地回到家,先生给儿子换洗干净后,儿子就自己玩去了。时隔半个月,儿子又故伎重演,先生依然大笑:“我又摸到黄金了呀!”和前次一样对儿子没有半句责备。我们也没有因此告诫儿子以后要记得上卫生间之类的话,没有将这个事情当回事,后来没有再出现这类事情了。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儿子的肛欲期。

后来和先生回忆起这件事,我赞扬他的做法很伟大,在10多年前就能够做到保护孩子的自尊,那声大笑和摸到黄金的说法让儿子完全放松,不会因为将大便解在裤子里害怕被爸爸责备而紧张。我问先生当时为什么说笑,先生告诉我:“孩子还小,不小心解大便在裤子里很正常呀!儿子已经怕老师批评,也不知道大便在他裤子里多长时间了,多可怜啊,我为什么还要责备他呢?我要让他快乐一点,就这样逗他,让他高兴。”先生的做法是真正从内心接纳孩子的体现,我庆幸儿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的肛欲期得以顺利度过!

--------------------------------------------

故事讲完了,有不少父母应该是第一次听到“肛欲期”这三个字,那么下面咱就要了解一下孩子在肛欲期的各种表现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

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肛欲期的发展任务,为性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构建良好的“基础模型”。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肛欲期的发展 规律,破坏了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进程,那么,孩子的肛欲期会延长,有的孩子几年都处于尿裤子和大便在裤子里的尴尬和痛苦之中。父母应对孩子肛欲期的原则有:

原则1:接纳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现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一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不可以将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女儿两岁8个月,从上个月开始出现憋尿,每次憋尿的时候都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脸发红,会夹腿,撅起屁股,说想尿尿,带她到厕所后她又尿不出来,但转眼又尿在裤子里,最多的时候一天尿了5次裤子。这段时间我经常对她发脾气。昨天她还把大便拉裤子里了,孩子各方面都有点倒退的感觉,整天叫“我是 小BB”,躺在地上要我抱,还特别黏我,吃饭都要坐在我怀里要我喂。我都有点承受不了了!

妈妈没有接纳孩子肛欲期的表现,对孩子发脾气会导致孩子紧张不安,当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给她的压力时,就会出现退缩的状态,她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时候,那时她尿裤子妈妈不会打骂她,这是孩子在寻求自我保护的方法。

原则2:不可以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女儿3岁,快两岁的时候会主动到马桶去拉大便了,9个月前开始憋大便和尿裤子,她总是在我们的视线外找个角落跪在那边,满头大汗、一动不动地跪着,如果发现我们要向她走过去,她就带着哭腔大喊“不要过来,不要过来”,拒绝别人靠近,然后就拉在裤子里,每次发现她我就去抱她到洗手间,结果她就大哭不止……

父母不要对正在憋便的孩子说:“你看你已经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间啊!”不可以将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孩子正在进行的体验。

原则3:不要将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当成便秘进行治疗

当孩子大便节律改变时,父母不要轻易地将其作为便秘而对孩子强行使用开塞露和肥皂条塞肛门,这种恐惧和痛苦会与孩子的大便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产生大便的恐惧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会长时间这样抑制自己解便,最终导致真正的便秘。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大便节律的改变,给孩子吃中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这不仅不能够改变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进程,反而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健康的征象”,对自己身体产生负面意象,也对大便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225/1267014.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梁燕君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