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超重影响胎儿发育 看日本孕妇是如何控制体重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6/22 来源:妈妈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肥胖孕妇可能并发糖尿病、静脉炎和肾炎等,不仅孕期并发症较多,而且难产和产后出血的情况也比较多。

    中国的准妈妈通常都被灌输吃!补!睡!世卫组织发布报告:中国剖腹产率高达46%,超警戒线3倍。该报告称,中国在近年的剖腹产率高达46%,为世界第一。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是15%。其中,未出现剖腹产手术指征(指当某种疾病符合诊疗常规所规定的标准,只有采用手术方式才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就进行手术的比例,占所有剖腹产案例的11.7%。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准妈不具备顺产的条件,而肥胖正是最大的“凶手”之一!
    
    准妈超重对胎儿莫大的伤害
   
    1.孕妇超重加大分娩风险

    
    肥胖孕妇可能并发糖尿病、静脉炎和肾炎等,不仅孕期并发症较多,而且难产和产后出血的情况也比较多。
   
    由于身体脂肪蓄积,产道阻力增大,自然分娩时造成组织弹性减弱,因此容易出现宫缩乏力、大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肥胖孕妇选择剖腹产,由于腹壁脂肪充盈,手术视野相对狭窄、胎儿取出困难。
   
    此外,因为脂肪组织厚、伤口张力大,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等,肥胖产妇的伤口愈合也较难。太胖的孕妇脊柱结构很难摸清,麻醉医生只能凭经验,依靠颈椎定位和穿刺时的手感来操作,风险无疑很大。
    
    2.孕妇超重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超重引发的高血压,会使女性的怀孕和分娩的情况复杂化,与此同时,对胎儿的发育也没有好处。高血压会引起水潴留。水进入孕妇身体的组织引起水肿,会进一步压迫血管,使该类孕妇比其他的孕妇静脉血液回流更加困难,可能引起静脉曲张,甚至患静脉炎。
   
    另外,血液中糖分的增高会使胎盘的动脉硬化,妨碍血液的流通,后果是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养料,出现胎儿窘迫或发育迟缓,可能出现低体重新生儿。
   
    相反,如果胎儿吸收了的糖分过多,孕妇可能就会生出“巨婴”。这会给孕妇的分娩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产科医生可能会考虑对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新生儿体重过轻,或是过重,这两个极端都会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3.孕妇易患妊娠并发症
    
    要避免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女性朋友在未婚未孕前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子宫,不要动不动就开刀手术,让子宫造成难以修复的疤痕。同时,孕前要加强检查,及时治疗各种炎症,孕晚期适当减少性生活。
   
    此外,孕妇体重较重、肥胖是导致妊娠合并症的原因之一,比如肥胖使孕妇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问题。此外,肥胖所造成的腹肌无力,容易引起孕妇宫缩无力,分娩困难。所以,孕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特别重要。中国孕妇的整个孕期增加的体重要在12.5公斤之内,多参加医院举办的孕妇课程,学习如何科学地控制饮食,做好运动预防孕期体重过重。
    
    4.容易产下巨大胎儿
    
    孕期体重过重,则容易出现巨大儿,根据我国的统计,近年来我国巨大儿的发生率高达7%-10%。与此同时,我国的剖宫产率近年来也一直高居不下,很多地区50%-60%。不仅如此,孕期体重过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孕妇增加1.5-20倍。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2-21倍。
   
    除了对妈妈本身的危害,孕期体重过重(BMI指数大于30)还会使32周前早产发生风险增加60%,难产率增加110%,急诊剖宫产率增加1.5倍。对于宝宝来说,妈妈孕期体重过重,可能使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增加35%-80%,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增加1-3倍,隐睾症发生率增加1.5倍。
    
    看看剖腹产率最低的日本孕妇是如何控制体重
    

    日本对于孕妇的体重控制十分严格,从怀孕到分娩,体重增长只能在10公斤以内。按日本产科医生的说法,前3个月的体重应该不会增加;若在此阶段就开始增重就必须开始制定方案控制体重了。医生会安排“营养指导课”给孕妇指导。医生面前会摆满了食物的道具,然后语重心长的嘱咐:每顿吃的东西请以手掌的大小来“衡量”。
    
    肥胖有害 看日本准妈如何减肥
    
    肉,只能吃手掌那么大一块,厚度0.5cm左右;鱼,同理也是只能吃手掌那么大一块;如果既想吃肉又想吃鱼,那么各种只能吃1/2手掌大小。
   
    一天只能吃三餐,可能对于孕妇来说确实难熬,可日本的产科医生会告诉你:忍忍吧!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622/1359302.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