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啰嗦的家长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8/5 来源:KarenHTT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我们很讨厌啰嗦的人,何况是小宝宝,不多说该怎么教育宝宝呢?

父母常常会觉得自己罗嗦半天收效甚微?孩子该干嘛干嘛,完全不听唠叨。我最近修炼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放下了说教这个工具,专心做“闭嘴”的妈妈,你猜怎么着?有奇效!快来一起学习"闭嘴"的艺术吧!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求助:

“每天说话太多,靠什么补气?是不是得来根儿人参?补记:能少说吗?家有一只猴子上蹿下跳,终日提问+话痨,从早到晚,不知耗费我多少心力。”

我看完哈哈大笑,估计假期里整天被小猴子们弄得精疲力竭的父母们,不在少数。上面这位妈妈还只是回应孩子的提问+话痨,有的父母,包括曾经的我在内,甚至会把嘴长孩子身上:从起床、洗漱、穿衣、吃饭、摆弄东西、看书、玩玩具……假期里种种对孩子的要求和提点,能贯穿一天。

随着自己不断的学习,我认识到:唠叨折射出的是家长的焦灼心理,自认为孩子是管出来的。殊不知在唠叨声中,孩子关闭了自我成长模式,也阻断了亲子沟通渠道,最后竟落得个两相疲惫的境地。经过持续的倾听伙伴练习,在和孩子们沟通的过程里,我开始学会闭上嘴,听他们说。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最近的一次对话让我惊讶,让我们一起感受下“闭嘴”的神奇效果:

背景:某天弟弟爬上沙发把哥哥的画踩坏了,情急之下,在一旁听凯叔讲故事的哥哥打了他,弟弟站在一旁哇哇大哭,直到我把弟弟抱进了卧室才停歇。睡觉前,哥哥和我有了如下对话:

哥哥:“妈妈,我不想要弟弟了,我们去把他卖了吧!”

妈妈:“哦?是吗?”

哥哥:“我太讨厌他了,因为他今天踩了我的画,还在一旁大声哭,我后来都没听到凯叔讲的故事,我们去把他卖了。”

妈妈:“噢!”哥哥:“你去叫个人到家里来。”

妈妈:“万一那人看上了你呢?你愿意吗?”

哥哥:“我当然不愿意……那这样吧,下次如果我听故事的时候,他哭起来,你就马上出现把他抱走好吗?”

妈妈:“噢,原来是因为你很想听故事啊!所以你并不是不要弟弟了,你只是想在他吵闹时,妈妈能把他抱走,不要打扰你。”

哥哥:“是啊!你可以做到吗?”

妈妈:“好的。他为什么会哭呢?”

哥哥:“因为,他踩了我的画,我打了他啊!”

妈妈:“哦,他不是无缘无故地哭。”

哥哥:“我太生气了,我太生气的时候,就控制不了自己,我还在学习。”

妈妈:“嗯,你说过,等你五岁你就不打弟弟了。我观察到你最近好几次都忍住没有打人。”

哥哥:“可是我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或者我生气的时候,我就想大声吼叫。”

妈妈:“哦?”

哥哥:“就是很凶地吼叫!”

妈妈:“弟弟踩了你的画,还有其他办法吗?你刚才说了打他,或者吼叫。但打完了,似乎你也不高兴。”

哥哥:“我也不想他那么哭。我觉得我还需要学习控制一下我的情绪。”

妈妈:“哦。”

我发现,这个小小孩,从一开始要卖弟弟,最后转而思考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我没有刻意地引导和评判,只是简单回应时,孩子反而能够把思考转向自己如何做,而不再是责怪他人。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教育目标:让孩子学会自立与自律。在父母让位给孩子的过程,我们将主导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开始学习为自己负责,从而逐渐走向自立与自律。

“闭嘴”这个妙招要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运用简单的词汇及时回应孩子

“噢,哦,喔”是最简单的沟通敲门砖,在简单的话语里加入感情,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理解,不带给孩子压力,不打扰孩子思考,陪伴他自己越来越深入地分析,这就是“共情”。

2、 核实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整理思路。

这个过程在沟通中也称为对孩子信息的积极解码。有的人或许天生擅长,有的人则需要学习和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它不是与情商相关的天赋,而是完全可以靠后天练习而习得的。

 3、 最重要的,是内心不带有评判或情绪。

“闭嘴”不是忍住,而是真的放下内心想要念叨和说教的冲动,全然相信并跟随孩子。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当我们要求孩子要对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时,以上的对话可能就会变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坏,要把弟弟给卖了?可以想像如果用这样的评判开始,我肯定听不到后面的内容。

在我开始“闭嘴”以后,曾经不愿意多说的孩子,越来越有向“话痨”发展的趋势,而且每每语出惊人。与此同时,我也感到更加轻松,不再用“标准”去框住他们,而是跟着孩子走,因为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向上的欲望,而每一个孩子终将成为自己的主人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805/1394824.html

责任编辑:梁燕君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