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骨如何恢复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7/5/4 来源:39健康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产后盆骨如何恢复?要知道十月怀胎,很容易让一个曾经身材火辣的曼妙女人,变身为腹部凸起、曲线尽失的大肚婆,而论好不好生养,第一眼看得就是盆骨了,盆骨够宽就没事。

新妈咪产后身体如此变化,很大程度上都与怀孕期间骨盆松弛、变大走形有密切关系,产后出现了耻骨痛,这说明盆骨还没有恢复好,那么产后盆骨如何恢复?已婚妇女如能像女运动员、女舞蹈演员、女杂技演员那样,经常运动和跳舞、练功,尤其是常做塑造女性体形的骨盆运动,便可收到促进体形健美,增强魅力的效果。

产后盆骨如何恢复

产后盆骨如何恢复

骨盆问题招来健康隐患

1、腰痛肩酸,甚至走路困难

由于骨盆支撑着上半身,所以骨盆一旦松弛,新妈咪身体就要通过臂大肌和臂中肌这类臀部上的肌肉以及腰部的肌肉来支撑,容易导致体形走样,并发生腰痛以及肩酸等现象。

而骨盆严重松弛的新妈咪,产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恢复,甚至会造成脚上施力不均等,导致步行障碍。

2、子宫下垂,影响生活质量专家指出,新妈咪产后骨盆松弛有时还容易累及内脏,诱发子宫下垂,严重者会出现子宫脱垂等状况。

5个需要知道的盆骨秘密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的盆状物,包括了两个大的骨盆骨,在脊椎的底部(骶骨)下方连结,称为骶髂关节。

1.骨盆骨的连结,在前方有一关节,称为耻骨连结。在脊椎骶骨的下方,有四块小的骨骼,构成了尾骨。

2.骨盆作为身体躯干的重要部位,是人体整个骨骼的中心,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枢纽”,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平衡度,支持脊柱正直,管领两腿运动。骨盆所形成的盆腔内,还有膀胱、直肠以及生殖器官等脏器。

3.在构成盆状底部的是一层肌肉,称为骨盆肌肉。骨盆肌肉分为两层,即较内部的一层与外部的一层,由耻骨连结至尾骨,并穿过两边的髋骨。

在这些肌肉中,共有3个出口。一是由膀胱延伸出来的尿道出口,位于前方;一是由子宫延伸出来的阴道口,位于中央;另一个则是由大肠延伸而来的肛门通口,位于后方。

4.在外层肌肉,有环结在这些通口,称为括约肌,能使这些出口紧密地密合,特别是在腹部用力的时候,如:当咳嗽、笑或打喷嚏的时候。

生产过后,这些肌肉会极度扩张而脆弱,尽可能常运动这些肌肉,使它们恢复强健的状态。

5.骨盆的扭曲变形会造成身体的歪斜,压迫肌肉和神经,臀部向外扩张,赘肉堆积,身材走形,形成肥胖。影响到骨盆内部内脏的位置,造成内脏下垂等,影响妈咪身体健康。

骨盆变形7个危险信号

产后骨盆松弛变形,不仅会对新妈咪体形恢复造成障碍,更是为身体健康埋下祸根。因此,这就需要新妈咪们产后自觉警惕骨盆变形,学会自我测试,自我判断,以便及时矫正恢复。

1、腰痛,尤其是站立和身体前倾时。

2、即出现耻骨疼痛、臀部疼痛。

3、腰腹部赘肉滋生,身材走样。

4、四肢浮肿严重,出现“发胖”状。

5、腰部以下两边有不对称情况。

6、腰部后方下面两侧非常厚硬, 两边的腰是否一前一后,或一高一低。

7、测量膝盖到地板的距离,右侧高于左侧表示右侧骨盆朝右上歪斜,反之则朝左上歪。

骨盆恢复的8个方法

1、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最好,因为过度肥胖将增加骨盆底负担与产后恢复的困难。

2、多做盆底肌肉运动

提肛运动、凯格尔运动等,这是帮助骨盆恢复的最佳方式。

3、多吃补钙补肾食物

平时多吃虾、牡蛎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钙、补肝肾的滋补品。

4、注意多休息

减少上下楼梯及走斜坡路的活动。需要走路时一定注意放慢速度,步子也不可迈得太大,避免加重损伤。

疼痛严重时,新妈咪必须卧床休息,并采用骨盆恢复带固定骨盆,这样会有助于恢复。

5、保持正确坐姿

平时尽量腰部挺直,膝盖自然弯曲,保持双脚着地,因为这是保持盆骨正常位置的最好习惯。

6、少穿高跟鞋

因为高跟鞋会给踝骨和膝盖增加负担,使腿和骨盆的肌肉容易疲劳。

7、不跷二郎腿

这个动作会使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酸疼,时间长了骨盆在不知不觉中就歪斜了,可能出现骨骼病变或肌肉劳损。

8、床垫软硬适度

太软或者太硬的床对人体较重的骨盆部位则会产生压迫,这两种状况都会引起骨盆歪斜。

在仰卧时身体曲线与床垫可以完全嵌合,由头面部、胸廓、骨盆一起为人体脊柱提供水平支撑力。

产后盆骨如何恢复你学会了吗,因为在怀孕期间,骨盆会支撑胎儿、胎盘,以及扩大的子宫内一些额外液体的重量。所以分娩过后,这些肌肉会极度扩张而脆弱,因此,要使它们恢复强健的状态,就要尽可能运动这些肌肉。运动起来吧新手妈妈们。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70504/1483741.html

责任编辑:jingwang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