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承受点挫折 不是坏事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2/1/19 来源:医网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畏惧困难,就想尽各种方法逼迫或诱使孩子继续努力,这样会让孩子透支心力,疲惫的心理承受不了太多的挫折。

  爸妈可以这样做:

  承受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挫折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即使遭遇失败,也能泰然自若,保持乐观。当前形势下,挫折教育是孩子更为需要的教育方式。正确适度的挫折教育既能够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还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喜悦,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1、舍得对孩子说“不”。

  家长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会使孩子不懂得珍惜所得。因此,无论家庭条件多么优越,家长都要舍得对孩子说“不”。也许孩子第一次遭到家长的拒绝之后,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但是,家长必须要立场坚定,并且家庭中所有人要众口一词。孩子哭过、闹过之后,家长还应该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大人挣钱的辛苦,买东西应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取舍,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一切想要的东西等道理。

  除了买东西以外,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都要舍得说“不”,要让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家长或者别人的“不”。有时候家长还可以刻意地“刁难”一下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不要立刻就答应,而是延迟满足,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从而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以此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2、要让孩子懂得承担错误。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犯错,要舍得让孩子承担错误。我们有责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改正错误,必要时勇于承担责任,并为自己的错误接受一定的惩罚。

  3、帮助孩子但要有所保留。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家长不可以全权代劳,可以采取只帮一半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成人会克制住自己直接帮助孩子的冲动,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其他的解决办法,直到孩子发出求助信号时,才悄悄地不露声色地帮助孩子。

  4、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顺其自然。

  6岁之前的孩子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发展规律,他们从环境中选择不同的事物,或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并获得不同的能力。环境中自然而然就存在着与他能力相冲突的障碍,一旦他能克服障碍,就能获得所需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家长不要特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当孩子的生活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再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5、舍得让孩子经历失败。

  每一个家长都有希望自己孩子一切都一帆风顺的美好愿望,但是,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人生,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舍得让孩子经历失败。

  家长应该掌握一个原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鼓励他自己去做,即使知道他肯定无法完成,也要舍得让他先体验到失败的滋味,然后再教给孩子好的方法,鼓励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能够做主的事情,一定让他自己做主,让他学会自己权衡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孩子现在还不能做或不能做主的事情,要用启发、帮助的方式使他自己想办法去做。

  6、父母懂得言传身教。

  孩子最初的行为大部分是模仿成人的,成人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以及良好的品德、个性等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在成人的影响下建立起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和能力以及行为和道德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处理事物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还影响他们的自尊、自主性和意志力。

  7、允许孩子选择放弃。

  有些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发泄自己的情绪:“我再也不做了!”请父母们保持冷静,其实孩子只是发泄而已,等他安静下来后,他可能还会再尝试。我们要相信只要是对孩子自我发展有利的事情,他一定会锲而不舍,一定会不断尝试直到成功的。

  不是任何一个困难都能被克服的,当我们的能力暂时无法解决它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勇气和选择,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那些适合自己的领域,而不是跟自己的短处较劲。

  挫折教育仅仅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的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顺逆、苦乐。父母的作用既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虚假的坦途,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坎坷,而是陪伴孩子走过他必须经历的人生道路,给他自然生长的环境,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它们不能胆怯,而要勇敢地面对。我们相信经过挫折的打磨,经过“风雨的洗礼”,我们的孩子一定更加懂事,更有韧性,更能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20119/501444.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殷悦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