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复原要注重的四大方面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9/29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虽然产后身体疲惫,但仍要记得小便,若是生产后6小时都未解出小便,可请护理人员协助,或是自行按摩下腹部,让尿液排出。若解尿时会阴伤口疼痛,也可利用会阴冲洗器,一边解尿一边冲洗,可减轻疼痛感,让尿液顺利排出。维持解尿的功能是产后第1~3的重要任务,妈妈千万不要在此时憋尿,以免让膀胱神经过度疲劳,还可能影响日后的解尿功能哦!

  产后体内各项组织复原情况是观察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逐步确认自身复原情况,有助于稳定日后生理状态。

  为了孕育新生命,母亲体内的运作机制会进行调整,肚子里的胎儿也为身体带来许多影响,诸多改变在产后都需要时间恢复,包含恶露排出、子宫大小及伤口复原等。泌尿系统也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需要些许时间复原,因此,产后除了适当的休息外,妈妈一定要悉心观察身体恢复进度,以掌握自身健康。

  Check 1 恶露排出

  恶露是产后子宫中残留的分泌物,由白细胞、红细胞、黏液和组织混合而成,生产后会经由阴道排出。通常自然产产妇的恶露会自行排出,剖宫产产妇会由医师帮忙清理,因此,恶露量较少,排出时间也会缩短许多。

  恶露恢复进程

  正常

  产后1周

  深红色恶露,量多,一天约需更换7~8次棉垫。

  产后2周

  量开始变少,恶露颜色渐渐转为偏咖啡色。

  产后2~4周

  颜色持续变浅,为较为干净的血丝。第三周后会开始转为淡黄或浅褐色。

  产后4~6周

  恶露一般会在产后4~6周排干净。

  不正常

  正常的恶露颜色会陆续转淡且量渐少,若是恶露量突然变多,且出现特殊味道,产妇又合并发烧(达38.5℃),可能是细菌感染。

  Why? 恶露量不减

  剖宫产

  妇产科主治医师李逸文表示,剖宫产产妇在产后10~14天,恶露量可能突然变多,因有时血块会在此时才溶解,因此,若此时恶露量突然变多,但没有合并其他异常症状,属正常现象,可再观察。

  子宫收缩不良

  子宫收缩不良也会造成恶露不止,因缺乏子宫的收缩来增加血管压力,血管便会呈现松弛的状态而造成恶露不止。另外,也可能是子宫破裂造成出血,因此,若恶露量有持续不减的情况,一定要复诊请医师确认原因。

  生化汤服用不当

  生化汤的功用在于活血化瘀,过量服用容易造成大出血,李逸文医师表示,如果服用子宫收缩剂,就不建议喝生化汤。

  子宫内膜感染

  过去子宫内膜感染的原因多半是护理及卫生情况不佳,但现在多半是因为生产过程而导致感染,像生产和破水的时间相隔过久,便会提高细菌感染的几率,造成子宫内膜发炎,因而影响恶露的排出,若是子宫内膜感染,恶露会有异味,且会感到异常的疼痛。

  恶露期的清洁与护理

  在顺利产下宝宝后,接下来的子宫恢复与身体调养,就需要靠家人的照顾与妈妈自己的观察了。李逸文医师表示,产后需特别留意恶露的排出情况,只要注意清洁、随时保持干燥,大多能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若恶露量过多、有大血块、恶臭,甚至是发烧、腹痛时,就必须赶紧就医。

  平常只要随时更换产妇用卫生巾、保持会阴干爽、上完厕所后用冲洗器冲洗,并采用温水淋浴,一般都不会造成细菌感染,且让恶露顺利排出。

  Check 2 子宫收缩

  怀胎十月,子宫会随着胎儿的成长而逐渐扩大,产后,子宫需要时间慢慢恢复。李逸文医师表示,未怀孕的子宫宽度一般为2~3指,生产后的子宫会较肥厚,大概比拳头稍微小一点。

  子宫恢复进程

  正常

  产后1周

  刚生产完,子宫位置应在肚脐附近,之后每天下降1~2厘米,产后1周约下降至耻骨上下。

  产后2~3周

  产后10天左右会下降到骨盆腔内,渐渐已无法摸到子宫。

  不正常

  子宫恢复不良,最明显的症状是出血不止。

  促进子宫收缩

  李逸文医师表示,若产后1~2天发现子宫收缩不良,应适度地按摩直到子宫变硬,子宫硬即表示正在收缩。若于产后2周仍恢复不佳,则应就医找出详细的原因。此外,哺乳也会引起宫缩,进而促进子宫复原。

  进行子宫按摩时,先用手找到子宫的位置再进行顺时针环状按摩,若找不到圆形的硬块,就表示需要进行按摩以使子宫收缩,可将手置于肚脐周围进行按摩,直到子宫变硬为止,产妇可视子宫的软硬程度来决定按摩的时间和频率。

推荐阅读:

产后复原要注重的四大方面

如何判断孩子心理健康

缓解分娩痛也是一场心理战

新妈咪产后红糖要小心喝

产后宫缩痛如何护理

产后宫缩痛注意几要点

什么原因引起产后脱发?

新妈妈解除产后胀奶的技巧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30929/978815.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少泉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