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有规律的阵痛是孕妇将要分娩的症状之一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8/22 来源:12钗女性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分娩的前兆,孕妇腹部轻松感,腹部有规律的阵痛,阴道流出羊水,见红等都是分娩的前兆,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因为你的宝宝将要跟你见面了.

分娩的前兆,相信各位妈妈在怀孕之前都已经了解了一些在分娩时候的前兆,如果有的妈妈不知道,或者忘记了的话,就和小编来深度了解一下分娩的前兆,分娩前兆的应对方法吧.

孕妇腹部轻松感:

初孕妇在临产前1-2周,由于胎儿先露出头部下降进入骨盆,子宫底部降低,常感上腹部较前舒适,呼吸较轻快,食量增多。但由于先露出头部下降压迫盆腔膀胱、直肠等组织,常感下腹坠胀,小便频、腰酸等。

  假阵缩:

孕妇在分娩前1-2周,常有不规律的子宫收缩,与临产后的宫缩相比有如下特点: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宫缩强度不增加,宫缩只引起轻微胀痛且局限于下腹部,宫颈口不随其扩张,小量镇静剂即能抑制这种“假阵缩”。

见红:

在分娩前24-48小时,阴道会流出一些混有血的粘液,即见红。是由于子宫下段与子宫颈发生扩张,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发生分离,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子宫颈里的粘液混合而形成带血的粘液性分泌物,为临产前的一个比较可靠的征象。若阴道出血量较多,超过月经量,不应认为是分娩先兆,而要想到有无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疾病。

腹部有规律的阵痛:

一般疼痛持续30秒,间隔10分钟。以后疼痛时间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缩短,称为规律阵痛。

破水:

阴道流出羊水,俗称“破水”。因为子宫强而有力的收缩,子宫腔内的压力逐渐增加,子宫口开大,胎儿头部下降,引起胎膜破裂,从孕妇的阴道流出羊水,这时离胎儿降生已经不远了。

子宫底下降:

初产妇到了临产前两周左右,子宫底会下降,这时孕妇会觉得上腹部轻松起来,呼吸会变得比前一阵子舒畅,胃部受压的不适感觉减轻了许多,饭量也会随之增加一些。

下腹部有受压迫的感觉:

由于胎儿下降,分娩时即将先露出的部分,已经降到骨盆入口处,因此出现下腹部坠胀,并且出现压迫膀胱的现象。这时你会感到腰酸腿痛,走路不方便,出现尿频。

应对方法:

宫缩:最有力的证据当宫缩好像已经规律时就记录其时间,如果你认为自己已临产,可打电话给医院或助产士。除非宫缩发生得极为频繁(每5分钟1次),或者十分疼痛,否则不需要即刻去医院。第一胎产程常常持续12~14小时,在家中先等几小时会好些。在周围慢慢活动一下,若需要休息就休息一下。医生可能建议你一直等到宫缩十分强烈并且每5分钟左右就出现一次时再离家去医院。

羊膜破裂:羊膜是环绕在胎儿周围充满液体的囊袋,在分娩期间的任何时候囊膜都会破裂,于是囊内液体可能突然大量涌出,但因为胎儿的头部已经进入骨盆腔,阻塞了它的涌出,所以更多见的是液体一滴滴地流出来。即刻打电话给医院或助产士。即使你没有任何宫缩也需要去医院,因为羊膜破裂后有感染的危险。

见红:不要太着急妊娠期内,粘稠的、带有血迹的粘液栓子会堵塞子宫颈,在分娩开始前或进入分娩早期阶段时,栓子会从阴道清除出来。以上情况可能发生在分娩开始的前几日,所以要等待,直到腹部或背部出现有规律的疼痛时再打电话给医院或助产士。

 产前阵痛:改变姿势缓和阵痛

姿势1:上身采取稍挺起的靠卧姿势。调整床的倾斜度,或用枕头、坐垫使上身稍微挺起。这种靠卧姿势比完全仰卧更容易克服疼痛。舒适的角度让自己感觉。

姿势2:跨坐在椅子上。两脚张开、跨坐在椅子上,有利产道扩张。同时能减轻腰部负担。将体重负荷在椅背,身体稍微前倾位要诀。

姿势3:利用网球推高肛门。不可使力欲想便力时,可把网球抵着肛门到会阴的部位,然后坐在上面。也可以利用手指压迫。

姿势4:把体重负荷在墙上。手压着墙壁,身体前倾,将体重负荷在墙壁上。由于是站立的姿势,故有帮助胎儿降落的效果。

姿势5:趴在椅子上。膝盖跪地,臀部挺起,趴在椅子上的姿势,也具有缓解疼痛的效果。而且前倾的状态也有减轻腰痛的功效。

姿势6:丈夫来帮忙。在腰骨的上下左右进行按摩,或者用力压迫肛门,另外指压背部、腰部时,应使用拇指强力按压,这时候的你,请在指压时吐气,放松力量时吸气。

辨别假象:假性宫缩妊娠最后三个月,子宫出现间歇性收缩,医学上给它一个名称,假阵缩。这种宫缩有时变得较强烈,所以你可能误认为已进入临产。但是,真正的分娩宫缩发生得很规律,并且逐渐增强,也更加频繁,所以你应该能够加以辨别。偶然地发生几次宫缩,在后又消逝。可以照常活动,宫缩到时会再出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分娩的前兆,孕妇腹部轻松感,腹部有规律的阵痛,阴道流出羊水,见红等都是分娩的前兆,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因为你的宝宝将要跟你见面了.


本文来源: http://baby.ewsos.com/a/20160822/1405062.html

责任编辑:陈燕玲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